赵惠燕像一只不知疲倦的陀螺。上月底刚从北京参加全国农村妇女科技致富工作会议回来,本月初又带着“科技大篷车”和10多位女专家、教授奔赴旬邑、淳化搞科技帮扶,尚未洗去征尘,又回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的办公桌前忙活。这位闻名遐迩的“科技大篷车”的女领班,心里永远装的是农村、科技、妇女现状。
杨陵区姚安村农妇沈建英是“科技大篷车”的受益者,说起赵惠燕和“科技大篷车”,她的话匣子便关不住。28年前,赵惠燕是一名下乡知青,在农村呆了3年,1976年被保送到西北农学院深造,农村生活让她和农民结下了不解之缘。1997年,陕西省农村妇女科技服务中心成立,这给了赵惠燕服务农村,造福农民一个极好的机会,尽管当时只有一张桌子、一条板凳,身为副主任的赵惠燕和姐妹们却喜形于色,双休日和农贸交流会上免费为农民发放科技资料,义务讲解科技知识。仅中心成立的前3年就免费接待群众36000余人,赠送科技资料50000余份,发售图书250余种。
交通的不便,信息的滞后,使得西部大部分县区的农妇无法了解科技知识,赵惠燕和专家们一商量,想方设法搞了一辆车直接开进村庄,为农妇开展科技服务,这辆车被姐妹们形象地称为“科技大篷车”。“大篷车”奔赴包括陕西在内的西北4省区88个县、126个乡、158个村,举办了上千次科技讲座和咨询,为农妇提供科技信息和市场营销等服务,培训农村妇女达8万多人次。在大荔县的“百村行”科技服务活动中,赵惠燕和专家们顾不上食宿,3天进了105个大棚,看了100多亩枣园,调查了病虫害发生情况,举办了6场培训讲座,解决了34个生产技术问题。
赵惠燕家的电话成了未公开的热线,几乎每天都能接到五六个,有时睡下了,也会被电话铃叫醒。赵惠燕忘不了“科技大篷车”所到之处受到的欢迎和信任,有的农民干脆把牲畜直接拉到咨询点,请专家会诊。专家们在大荔县服务,当地农民赠送给专家们一块牌匾以示感激,农妇们以一碗荷包蛋,一盘新鲜蔬菜表达心意。广大农民对科技的渴求,使赵惠燕深受感动,她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0名女教师,组织了一个“妇女参与发展”小组,专门为农村妇女编写农业实用技术科普书籍和资料,没有经费,赵惠燕便从做项目入手,争取国际项目资金,出版了长达55万字的《农村妇女科技实用技术》和《农村妇女调查》,12000册书全部免费发放,受到了广大农村妇女的普遍欢迎。
每年的农高会是赵惠燕和中心专家们最活跃的时候。销售图书资料,宣传优良品种,办技术讲座,忘了吃饭,忘了收摊,5次农高会共组织专家250人次,接待群众5000人次。
长期的体力透支和超负荷运转,赵惠燕病倒了。1999年,确诊患了乳腺癌。闲不住的她,一边与病魔抗争,一边仍带病顽强坚持奋战在科教工作岗位上。这一年她吓跑了病魔,取得了一系列科教成果。还被国际优秀科学家人物传记组织评为国际杰出妇女。
不服输,敢拼搏是赵惠燕的个性。2000年以来,赵惠燕争取到37万多元资金,用于“环保苹果生产”项目,她采用了参与式科技推广的方法,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使项目地区的科技推广率大大提高,当地农村妇女有的已成为年收入一二十万元的果蔬专业户,她们用好收成表达了她们对赵惠燕的深深谢意。
本报记者 赵阳 通讯员 谷爱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