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起“当技术工人好,还是当干部好”这个问题,航天科技集团公司7103厂火箭发动机机加“专家”、高级技师张占军实话实说:当工人相比较要累、要辛苦,但也有自己的乐趣。每当你把一件活保质保量的完成,心里就有种轻松的感觉。
张占军是今年我省评出的省劳模。他进厂22年来,一直从事我国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零部件的机加工作,被工厂公认为“机加专家”。他是车工,也会铇、铣、磨等工种,是一专多能的技术工人。1997年,工厂从瑞典引进一台价值数百万美元的五轴五联动数控加工中心,这在全国也是少有的。这位没学过外语、也没经过专门培训的普通工人,硬是在技术人员的带领下,用半年多时间学会熟练操作,还学会了三维指令的编排程序,真是艺高人胆大呀!
在工作现场,记者见到那台庞大的数控中心,被张占军“驯化”得服服贴贴,正在加工一个零部件。他穿着干净的工作服,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车工:一身沾满油渍的工作服,一双沾满油污的双手……
张占军承认,与他一同进厂的,有的人当了厂长,也有的外出自谋出路。可他与机加工打交道,这一干就是20多年。不管技术难度多高,干没干过,只要到他手里,他总能想尽一切办法,保质保量交付使用。这是他的绝招。他说:工厂信任我,一些难度大的活找我干。我是技术工人,凭得是个人技术,实践加理论,理论再实践,日积月累,就能刀下见菜。
前不久,中青报刊登一条招聘信息:机电一体化工人技师,月薪6000元。工友们都议论纷纷,认为张占军符合应聘条件。我问他:你为什么不去呢?他回答:我在航天工作二十多年了,我能干到今天这份上,都是企业的关照和工友们的支持。我的家就在航天。
我知道他所说的“家”,不但是指自己的小家,也是指航天事业这个大家。他把自己看成是这个大家的一成员。人的价值的大小,不在于是否获得了一个多高的职位,而在于其能量的释放是否达到了最大,张占军做到了!
本报记者 柳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