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招商引资“变味”现象透视

2023年10月17日

大聚焦 □文/卿裔

为了加快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许多地方政府十分重视招商引资工作。通过洽谈会、招商会、产品推介会以及各种“节”来达到招商引资的目的。应当肯定以上活动对于促进一方经济发展确实功不可没。但是,真理向前多走一步就成了谬误。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部分地区的招商引资工作已经变了味,出现一些不良现象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变味的情况

“戴高帽”乱打“中国牌”。一些地方的领导在组织招商引资活动时喜欢“戴高帽”子,动辄就打出“中国××节”。市里办“中国××节”,县里也办,甚至连一些乡镇的招商活动也定名为“中国××节”。这种乱打“中国”牌的做法是很不严肃的。有些基层的招商活动由于层次低,组织得不好,引起了中外客商的反感,有损国家形象。有位欧州客商应邀参加一个县举办的“中国××节”后,不敢相信地对翻译说:“这是中国吗?中国就这样招商引资?”有些地方领导错误地认为,招商引资话越大越好,牌子越响越能吸引客商,其实效果恰恰相反。凡真正有作为的客商都是务实的,并不看重表面形式。你这个地方确实政策优惠,服务优质,环境优美,不打中国牌照样能招商引资。反之靠说大话、空话,靠“作秀”招商,就是捧出联合国的牌子也无济于事。

请大腕 不惜花重金。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距,凡招商引资活动都要请歌星大腕来唱歌演戏助兴,而且规格不断攀升。你办节会请省内明星,我办节会就请国家级大腕,你办节会找国内名流,我就到国际上请名角,大有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势头。有些大腕开价很高,唱一个歌就要三、四万元。一个节会办下来,光请大腕、明星一项支出少则几十万元,多则上百万元。有些大腕热衷此道,今天赶这个节、明天赴那个会,除了收入颇丰之外,来去飞机票,吃喝玩乐加纪念品全由办节单位免费提供。群众说招商引资八字还没见一撇,大腕们的腰包倒先“引”圆了。

找老外 满足装门面。搞招商引资活动非得找一批外商参加,这是近几年有些地方形成的又一固定模式。当然,搞招商引资能尽量请些外商参加固然很好,但是由于层层搞招商引资活动,外商们确实难以满足需要。还有些外商对一些层次的节会不愿参加,地方领导就通过关系上门做工作,请他们给个面子出个场。一些外商觉得这倒很容易,便排下日程表,今天参加这个洽谈会,明天参加那个什么“节”,吃喝玩乐,一阵热闹之后,签个“意向性”合同就算完事。有些外商在电视上频频露面,他们一出场就被老百姓认出来了,知道他们是为装门面而来的。

报成绩 吹牛离了谱。应当肯定大多数地方的招商引资是有成绩的,通过一些节会确实引进了资金,引进了项目,引进了人才。但是有些地方通过媒体公布的招商引资成绩水分实在太大,两三天时间的一个节会,一下子引进资金、项目几个亿,十多个亿,甚至二十多个亿。给人的感觉是招商引资方面的节会“一办就灵”,一办就发财,好像天上下钱了。有个贫困县办了个“中国××节”,大肆宣传赚了几个亿,有位农民戏谑地对笔者说,办节来钱这么快,两个月办一次,一年就可以进入现代化了。有人说最大的牛皮何处找?节会的报道中有的是。

官招商 企业当配角。所谓“官招商”就是政府招商。有些地方名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实际上是政府大包大揽,政府当主角,企业当配角。还有些地方“台”政府搭,“戏”也是政府唱,企业只能跟在政府后面跑龙套。有些由政府一手操办的节会,专业水平不高,往往形式重于实效,表面轰轰烈烈,实际成效不大。有些客商听政府官员的表态和承诺非常满意,待跟企业接触后便困难重重,政府的承诺大打折扣,这是某些地方招商引资成功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变味的原因

一是压出来的。一些地方的领导谋求快速发展,往往容易提出一些不切合实际的办法。如层层下达招商引资的硬任务,细化到部门,分摊到人头,规定了完成任务的时间表。还有的地方把是否规定的时序进度完成招商引资任务作为“一票否决”的内容,与个人的工资、奖金、职务升降挂起钩来。高压之下必有对策。于是,各种各样打着“中国”牌子的“作秀”式的节会多起来了,10个亿、20个亿的假成绩在媒体上出现了,一个个招商引资的“大卫星”上天了。

二是宠出来的。不管是报假成绩,请外商装门面,还是不惜重金请大腕,不管招商引资活动的实际效果如何差,没有一个受到上级领导的批评,每一个节会都能得到上级领导到场鼓动、造势、捧场,有人因此得到提拔重用。群众说变味的招商引资是上级领导宠出来的。

三是急出来的。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些地方的领导本来也不想搞形式主义的招商引资,但是眼看必须完成硬任务的时间就要到了,加上左邻右舍都通过办节会尝到了“甜头”。于是便竞相仿效,“病急乱投医”,捡到篮子就是菜,一个又一个低水平、低效益、高成本的招商引资节会便出现了。

四是错位的政绩观派生出来。少数地方领导把招商引资当成“政绩工程”来做,这种错位的政绩观必然派生出不求实效、劳民伤财,不惜以人民血汗为自己捞取“政绩”的行为,必然派生出表面轰轰烈烈,大操大办的各种形式主义的花架子。这些人想问题,办事情,不是从是否有利于群众的切身利益,有利于经济发展出发,而是先想个人能否给领导留下好印象,能否得到上级的赞许和提拔。

部分地区在招商引资中之所以出现一系列不良现象,根本原因是形式主义作怪。形式主义就是不从事物本身的联系出发来把握事实,不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与我们党一贯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背道而驰。

纠正的措施

采取措施坚决纠正部分地区出现的不良现象,就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高涨的革命热情与严格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使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一致起来,做到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从而把招商引资工作引上正确的轨道,这方面许多地方已经创造了不少好的经验。

一、核算成本注重效益搞招商。两年前江苏省滨海县不惜代价搞招商引资,节没少办、会没少开、钱没少花,到头来几乎没招到什么商,也没引到多少资。自去年以来,这个县的领导调整招商引资思路,把精力用在着力营造投资环境上,在引进资金、项目方面十分注意成本核算,不划算、不赚钱的赔本买卖坚决不干。近二年来这个县没办什么节,也没请明星大腕来演戏,今年一至五月份全县已累计实施各类项目420多个,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00万元以上项目200多家,合同引进县外资金6个亿,一举打破了多年来招商引资工作徘徊不前的局面。时下,我们耳闻目睹了一些地方政府不计成本搞招商的情况比较严重,大把大把花钱的节会从境内到境外。一次活动的成本支出几百万、上千万而取得的效益却微乎其微。前段时期,内地一些地方一轰而起到香港招商,参加招商的人员大多用公款购物和消费,面对内地人在港大手大脚花钱的状况,香港人士不解地说,这些地方这么有钱,还来招什么商?看来政府招商加强成本核算已到非抓不可的时候了。

二、实施听证民主决策搞招商。要搞好招商引资工作,必要的洽谈产品推介会,一些有实际意义的“节”还是要办的。但是必须走群众路线,实行民主决策,尽量减少失误。不管是政府招商,还是企业招商,钱都是人民的血汗,办一个节会,少则几十万,上百万,多则上千万,光凭少数领导脑子一热就拍板大多是要出现失误的。

三、因地制宜不拘一格搞招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历史人物背景、风俗习惯不同,招商引资的方式也应因地制宜,不拘一格。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的一些发达地区,政府招商已逐步让位于专业的中介机构。从2000年开始,无锡市新区开始运作市场化招商引资方式,无需办节,无需政府全员招商,而由5个招商局和50多名专业招商人员包揽招商引资工作。未实行市场化招商的1999年无锡新区合同引进外资4亿美元,2000年实施中介机构招商后,当年引进外资额分别达8亿美元。今年前5个月引进11.6亿美元(见新华日报6月20日A3版)。

四、要改革政府招商引资办法。政府出面招商引资是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的,现在政府除了掌握经济政策、发展规划的制订权,还直接控制着大部分的经济资源。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由政府出面招商,在一定时期是不可缺少的。但是要改革不合时宜的做法。首先要真正做到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政府不能包办一切,不能冷落了企业。无论是新上项目还是引进合作方,都要经过科学论证和艰苦的谈判,而不能指望靠一两天声势浩大的活动来完成,更不能为了完成所谓的招商引资任务,而搞“捡到篮子都是菜”式的招商引资活动。即使欠发达地区的政府部门也要创造条件,将政府招商逐步让位于专业的中介机构,只有这样才能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招商引资水平。

上篇:没有了
下篇:广告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2-07/26/323187.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