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从南京传出消息,私营经济发展可以享受“国民待遇”。
这项由南京市经委出台的新措施规定:私企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市级重点创新项目竣工后,比照国企给予补贴;对私企当年技术开发费同比增长一成以上的,在应纳税所得额中抵扣50%的技术开发费用;鼓励私营企业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组改制,参股、控股国有企业,实行同股、同权、同利。对私企申报的国家、省级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和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创新研制项目,操作中享受国企待遇,每项给予一定数额的财政拨款;对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重点私营企业,今后列入政府统计和调查服务范围,协调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推进高科技私营企业参与南京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增资扩股、配股;私营个体企业出资收购国有、集体企业,在净资产的确定、收购价格的优惠、付款方式等方面,参照国有、集体企业改革的政策执行。同时,对有一定规模的私企实行“挂牌保护”。
据了解,中国拥有20万亿的民间资产,可利用的民间资本则为10万亿。但对这个庞大的数字而言,切肤之痛是政策歧视,很多领域都是禁区,即便外国资本可以进入,民间资本也只能焦急张望。早就有民营企业家对政府某些行业“宁予洋人、不予家奴”式的做法提出了质疑。
有关人士分析,南京市给民营企业“国民待遇”的做法,极有可能被推广至全国。民间资本投资的绿灯,正在逐步打开。这对整个中国民营企业都是巨大的鼓舞。据了解,仅温州的民间闲置资本存量就有大约2000亿。关于温州民营企业,有一个说法叫做“5000万现象”,其意大概是说,许多企业老板赚到5000万的规模(中型企业),就再也不想干了,或者干不上去了。
观察家们认为,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根本的障碍来自于企业之外。而争取到与外资企业乃至国有企业同等的国民待遇,是他们积压了20多年的理想。隔在民营企业面前的这层窗户纸一旦捅破,民营经济的腾飞是指日可待的,它也无疑对整个中国经济注入强大的活力。
(据《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