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997年7月29日,杨凌成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示范区成立5年来,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目前已成为陕西经济增长较快的地区之一,成为全省经济最具发展潜力的增长点和西部大开发的亮点。杨凌示范区已经成为国家向亚太经合组织开放的十大工业园区之一,“十五”期间国家重点支持的五大高新区之一,我国6个海峡两岸农业试验区之一。杨凌无论是从城市面貌还是科技实力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
——“农科乡”变“农科城”。5年来,杨凌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1亿元,其中基础设施累计投资17.6亿元,完成了22平方公里“九通一平”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经过近5年建设,杨凌开发面积已从4平方公里增加到15平方公里,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健全,新区科工贸收入2002年预计可达到20亿元。
——科教体制改革促进了技术创新。1999年9月,杨凌7家科研、教学单位合并组建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从此彻底改变了同处杨凌而学科重复、资源浪费、科研人员不相往来的旧状,实现了我国教育与科研单位的首例实质合并。新体制和机制激发的活力推动了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跨越式发展。一大批科教人员走出校门,积极创办或领办科技型企业,推动了技术与资本的结合。目前,在示范区已建成或即将建成的项目中,有46项源自杨凌的科技成果,有两家企业已形成近亿元的销售额。4年前,杨凌没有一家由科技人员创办的企业,如今仅在创业中心进行孵化的就有76家,参办或以技术入股的更多。产学研结合,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使成果转化有了较为雄厚的资金支持。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示范区为发挥对外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利用杨凌农高会、北京高新科技周、深圳高交会、上海工博会等有利时机主动出击。上门招商,目前一些实力较强的公司如泰国正大集团、美国华盛制药、西班牙光际实业等都将投资目光锁定杨凌。
为支持和培育中小企业,示范区采取了政策倾斜,放宽科技型企业注册、入股等政策规定,并对比较成熟的产业化项目给予资金支持。采取了条件保障措施,对项目前期进行大力支持,投资1000万元,设立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中小企业担保基金,并设立了风险投资公司,扶持成长型的风险企业发展;为给企业提供信息保障,示范区建立了我国西部第一个农业专利信息中心。
——科技示范成效显著,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杨凌示范区在区内外示范推广过程中,摸索出了以金坤公司为代表的“公司+科教人员+农户”发展模式,代之以市场手段推动技术的扩散和辐射。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在校村共建、技术示范实践中,总结出技术指导型、服务合作型、经济共同体型、公司带动型四种模型。新的技术示范模式使农民人均收入快速增长。杨凌示范区还采取“公司+科教人员+基地”形式,扩大向区外示范和辐射,每年产生的带动效益达100亿元左右,并在全国建立了一批企业化运作的试验、示范基地。
——农高会搭建起农业高新技术、产品交易平台。据统计,前八届农高会累计有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美国、法国等25个国家和地区的3300多家国内外涉农企业、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单位和中介机构以及480余万客商和群众参观。项目投资及技术和产品交易额累计340多亿元。农高会以其鲜明的特色,向世界传播了杨凌概念,也把“科技兴农”根植人心。
本报记者 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