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技工危机 国企的心病

2023年10月17日

48岁的电工技师李永平蹲在8米龙门铣的电控柜旁,用万用表在密如蛛网的线路接点间排查故障,只见他这儿点点,那儿查查,不消一刻钟,查出问题出在一块线路板上,立即更换后,龙门铣重新轰鸣运转了起来。

在西安冶金机械厂,对电器设备疑难杂症的维修,几乎已成李永平的专利。典型的一次是,一台几百万元的瑞士焊接专用设备出了软故障,厂里组织维修工、技术员多次“会诊”,均未能“医治”,万般无奈之际,准备请香港维修点的技师来修,最后关头,又是李永平凭借几十年练就的一手绝活,“救”了这台设备。

这就是一名高水平技师所发挥的作用。然而在今天,像李永平这样的能工巧匠却是凤毛麟角,我们的企业普通遭遇技工短缺的尴尬。据西安冶金机械厂前几年的统计数字显示:全厂职工总数为4747人,技师85人,占到1.79%。发展到现在,技师的比例持续走低。纵观我省企业中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和初级工的五个技术等级及其文化素质比例,同样不难得出技工危机的结论,据省劳动厅提供的一份资料,截至2001年底,我省多数企业中高级技师和技师的平均比例不到5%,高级工不到3%,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技术工人的平均比例不到1%,大专、高职学历不到6%。

可以说,老中青技工的缺失和断层,已经或将要造成企业“将多兵少”甚至“有将无兵”的局面。那么,深层的原因是哪些呢?

一般说来,企业的生产车间都会分成前方和后方两个部分,前方车间出成品,劳动中技术含量较低,青工居多;后方车间属辅助,劳动中技术含量较高,老工人居多。多数企业或多或少会把分配政策向前方车间倾斜,因而造成了这样一种情况:老工人挣不过青年工人,有技术的不如有力气的。既便是同工种,老中青之间的分配差距也不明显。以李永平为例,这位已有32年工龄的技师,在西安冶金机械厂的岗位工资系数为2.0,而刚入厂不久同岗位工资系数最低为1.4,大部分同岗位职工为1.6,按1个系数230元计,他仅比平均系数高0.4,也就几十元钱。这个数字恐怕与李永平的心理企望有一段距离,在这种状况下,恐怕也没有人愿意当一个高明的“机器医生”,因为这中间毕竟有一个漫长的历炼过程。难怪有人说,“你学习了一辈子,就多拿几十元钱,我们少吸几包烟就出来了。”

技术如此的贬值,怎能使人心态平衡?自然,老技工无心恋战,攀高枝者就不足为怪了。加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成长起来的老技工逐渐退休离岗,老技工的缺失不言而喻。

再看中年技工的状况。据近年来记者采访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我省一些企业对中年技工缺乏关心,使他们心灰意冷。比如,企业在“评先”活动中,干部和科技人员占比例较大,工人所占比例太少;有的企业对工人技术革新关注甚少,缺乏大张旗鼓的宣传、表彰和奖励;有的企业对科技人员敢于重奖,可对技工就没有那么“大方”……各种“待遇”均低人一等,中年技工的流失比老技工的短缺更令人担忧。

李永平今天高超的电器维修技术,是他长期坚持理论学习和实践摸索的结果。1970年,李永平分配进西安冶金机械厂时,学风正盛,不少青工白天跟师傅学,晚上照书本学,学车磨铇铣,学钳电焊铆,夜以继日的学习使他们很快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而眼下,无论是企业,还是职工乃至社会,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仕途轻工匠,重专家轻技师的倾向,导致没有人愿意当工人,当上工人也是三心二意,根本没把心思用在学技术上。另一方面,许多城市的技校、职高由于门庭冷落,或关停并转,或干脆交由别人承包。而不少企业对青工的技术培训也缺乏应有的重视,有不少企业宁肯花上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高薪去聘请技术专家,也不愿花几百元去培训一名技工……凡此种种,使企业技工出现“青黄不接”的惨状。

谁是工厂的主体?当然是工人。可当企业因技术工人缺乏而频频告急的时候,这工厂还能兴旺吗? 本报记者 刘公望

上篇:没有了
下篇:贪官“缺”什么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2-07/30/323281.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