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张鹰
惊悉著名作家、原铁道部工业总局副局长曲波6月27日在北京逝世,笔者不胜哀悼。
曲波的小说《林海雪原》被一代人广为传阅,奠定了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总印数达450万册,曲波本人也成了家喻户晓的名人。
1983年仲夏的一天,曲波在第四军医大学他大女儿曲淼淼家,接受了《西安晚报》记者和我一行四人的采访。曲波说,不少读者都认为《林海雪原》中的少剑波是我本人,这不确切,只能说是我的一段经历。曲波1923年出生,在胶东半岛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小时家境贫寒只念过几年私塾,15岁参加革命,17岁任连长,22岁就在团里当政委,直接指挥作战。在东北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带领剿匪分队在林海雪原中打了72仗,有着丰富的军事生活素材,为他写《林海雪原》打下扎实的基础。57年腊月三十,除夕夜,大雪纷纷扬扬,爆竹连天,他独自一人在雪中漫步,看到孩子们欢天喜地的样子,想到解放后的幸福生活,他不由得想起为此献出生命的老战友杨子荣、高波、孙达得等战友,感情一下子把他带到了东北的战争年代。回到家里,望着窗外的鹅毛大雪,他写下“以最深刻的敬意,献给我英雄的战友杨子荣、高波等同志!”。后来此话便成了小说扉页中的献词。他说,这么一写,英雄就挺立在自己的眼前了。于是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天天写,写了八个月,后来由齐齐哈尔车辆厂调到北京一机部工作,最后在北京完成了这部小说。他抱着一大包40万字的原稿送到作家出版社。20天后,编辑王笠云打电话,让他把白茹和少剑波的爱情展开写,于是他又写了“少剑波雪乡萌情心”一节。
当谈到书中的人物时,曲波说,杨子荣当时是侦察排长,小说中不愿写他牺牲,实际上杨子荣是在最后一仗中被郑三炮打了一枪牺牲的,埋在牡丹江地区海林烈士陵园,1966年改名为杨子荣烈士陵园。我们问及白茹是否确有其人时,曲波说这个人是虚构的。他风趣地回忆道,1957年的一天,他正在北京医院看病,检查病情时来了几个人,他认出其中一位是贺龙元帅,便连忙让座。当贺老总得知他就是《林海雪原》的作者时,拉着他的手向周围的人介绍:这是一位青年军官,写了一部好书叫《林海雪原》,你们都要看。接着又问,你爱人白茹来了没有?曲波说,我爱人叫刘波。贺老总说,我不管她叫什么,就叫白茹!贺老总还说,彭老总在军以上干部会上提到这部小说建议全军都来读一读。
“文革”中,曲波和《林海雪原》遇到厄运。1969年6月27日,曲波被叫到钩鱼台,江青问他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改编得好不好?他说:“好……不过我是来学习的……”江青接着提出:如果好的话,你就根据剧本改写你的小说。曲波迟疑了一下说:“我的水平不够……”这时,江青又让曲波写一部辽沈战役的小说,一定要把林副统帅写进去,因为他最好地体现了毛主席的战略思想。江青还说,为了让你能写好,准备给你配备两名助手。曲波一听,脑袋发胀,当即婉言谢绝,说他只是中层指挥员,不了解整个战役。后来,江青对别人说:“曲波这个人很坏,他的老婆也很坏,曲波写了一个大毒草《桥隆飙》。”并给一机部机关每人发一本进行批判,谁知群众不但不批判反而很欣赏这部小说的艺术。江青气愤地讲,艺术越高毒素就越大。此后,曲波在“文革”中两次人狱。
1967年7月26日,《智取威虎山》样板戏彩排,曲波被请了去,江青把曲波介绍给周总理,周总理热情地握住了他的手。总理提到《林海雪原》中的几位英雄人物后,对曲波说,你15岁参军是不是,你没有读过多少书,是党把你培养起来的。你参加过抗日战争又参加过解放战争,歌颂了战斗英雄们的业绩。有的人已经去世了,有的还在工作,还在为党的事业奋斗。你还要歌颂他们。《林海雪原》是你的起点,不是终点,你有生活,有潜力,你要多写、多创作……
继《林海雪原》后,曲波又相继写了《山呼海啸》、《桥隆飚》、《戎萼碑》三部长篇小说。当我们问及他的创作经验时,曲波说,我认为第一是生活,第二是热情,第三是技巧,只要有前两个,既使水平差一点也能写出好作品。访问即将结束时,曲老应邀与我们四人合影,并为我留念题词:奋进、求索。曲波说:“我的一生就是在奋进求索,愿你们奋进不息,求索不止!”
曲波走了,我把当时的采访记录公诸报端,算是我对作家的吊唁,愿曲波——《林海雪原》在读者心中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