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998年下岗、40出头的桃园矿下岗职工王华春,由于缺乏一技之长,找工作非常困难。在铜川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帮助下,她在该市就业训练集团组织的培训班学到理发的本领,之后在红旗街开了一个理发店,不但自己实现再就业,走出困境,还吸纳了多名下岗女工来店里工作。像王华春这样,通过“就业训练集团”的培训实现再就业的下岗职工在铜川目前已有近万人。
以煤炭和建材生产基地著称的铜川市,在近年的产业结构调整中,矛盾相对突出,停产和半停产企业较多,下岗人员也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逐年递增,到目前已达到56400人,再就业工作任务十分艰巨。面对严峻的形势,铜川市劳动部门从加强培训入手,以市就业训练中心为依托,在1997年初就组建了“铜川市就业训练集团”,成立了理事会,由分管劳动就业工作的副市长任名誉会长,市劳动和保障局局长任会长,劳动、教育、财政等部门共同负责就业训练集团的组织领导工作。该市就业训练集团成立几年来,汇集了全市各类技工学校、职业学校、企业培训中心、社会办学实体及各县(区)就业训练中心等20个培训单位,开设40多个专业,形成年培训8000多人的能力,整体培训体系日趋完善。
1998年以后,铜川市就业集团在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的指导下,开展再就业培训伙伴援助活动,深入偏远的工矿企业,先后与铜川矿务局、西北耐火材料厂、陕西煤炭建设公司等结为再就业伙伴。将最好的老师和设备送到工矿之中,就地就近培训下岗职工,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如铜川煤矿技校自2000年以来,仅在焦坪煤矿和李家塔煤矿就培训下岗人员1000多人;市就业训练中心和民革中山学校到20多个企业进行创业指导培训,为不影响许多愿意培训的下岗职工白天打短工,他们将培训时间安排在晚上,先后有1200人受到培训。
在大力开展就业培训中,铜川市还搞好综合基地建设,打造训练基础,先后建立了8个实习基地、5个鉴定考核基地,与市职介中心建立了定期信息交流制度,就业训练中心与职介中心联合建立了8个“职业介绍就业培训服务站”。这些站分布在工厂、矿区、乡镇,定期发布培训就业信息,反馈用工、求职、培训鉴定等信息,为制定培训计划,提高培训质量和安排用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去年,市职介中心从信息中了解到,企业需要大量营销人员。根据这一情况,就业训练中心及时发布信息,有60人报名参加培训,通过培训,有20多人被用工单位录用。
今年以来,铜川市就业训练集团在抓培训工作的同时,十分注重培训和就业的结合,使培训就业率从1998年的20%提高到目前的40%。据统计,几年来,全市通过就业训练集团免费培训下岗失业人员28500人,使大批下岗职工掌握了一技或多项谋生的技能,提高了再就业能力,有近1万人通过培训后实现再就业,找回了属于他们的“奶酪”。
本报记者 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