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工人队伍中,技术工人只占23%,而发达国家却高达75%。我国的科技成果每年都有数以万计,可真正能转化成生产力的还不到10%。一位美籍华人科学家一语道破缘由:“我们不缺设计和研究人员,缺的是能将研究成果制造出产品的技术工人。”技工奇缺有着复杂的历史和社会根源,而近期《陕西工人报》的“走近技工系列报道”可见一斑,笔者不再啰索。那么,技术工人如何走出困境,迎来“艳阳天”呢?以笔者之见,有以下几点。
首先,作为已经从事或即将从事技术工作的人来说,当做到:转变从业观念,诫除“蓝领恐惧”心理,根除怕苦怕脏怕累,怕进不了仕途怕被人瞧不起,怕待遇低等思想,“身怀绝技何愁无立足之地”。用自己绝技去争取社会的承认,要主动出击,不要坐等靠。我想从技工自身来说要善于“突围”。
其次,作为企业和社会无论从地位、待遇、价值观等方面对技术工人给予新的认知,建立科学的技工价值衡量体系。
另外,国家可颁布有关制度、法律、法规,保障技术工人的培训、权益、晋级等。教育部门也要更新课程设置,转变教育模式,以更多更快地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工人。
我想,要彻底改变我国技工短缺之现状,从个人、企业到政府需要做许多扎实的工作,既要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又要加强政府的调控功能,只要这些工作做好了,新一轮技工“艳阳天”就为时不晚了。 (二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