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慈桂航
7月19日,在素有“间谍之都”称号的美国首都华盛顿,首家“国际间谍博物馆”正式撩开面纱,向公众开放。上千件展品将隐秘的谍海战争公之于众,令人大开眼界。
门票11美元展品上千件
国际间谍博物馆位于华盛顿市中心F街和9街的拐角处,由5座19世纪的古建筑改建而成。博物馆总面积达5400平方米,占据了整整一个街区。有趣的是,它恰巧与美国联邦调查局毗邻。
笔者慕名前去参观采访,但见这间博物馆确实与众不同。其冷色调的外观,加上悬挂大幅写满间谍字样的条幅,神秘色彩更加浓重。
尽管门票需花费11美元,仍有数百人顶着骄阳排队等候,使“9·11”后不景气的旅游业,增加了一个亮点。
我们随着人群鱼贯进入展厅。馆内有二十几间展厅,包括电影院、互动式展台、间谍物品展览、餐厅和礼品店,正在展出的上千件间谍实物,大多是从美国、前苏联、英国、前东德和西德、加拿大、以色列以及捷克等国收集而来。
入“间谍学校”“受训”
踏进脚下闪着微弱灯光的电梯,一股阴森森感觉自下而上油然而生。电梯扶摇而上,仅几秒钟的时间,灯光色彩从蓝变红,再变绿,更添一丝恐怖。
当门再开启之时,我们便进入了“间谍学校”——即第一个展厅。这是个互动式展厅,游客可以为自己选择一个虚构的身份,在短时间内记住姓名、国籍、年龄等基本内容,而后接受一名虚拟警卫的严格审问,如果答错,就会遭到训斥。游客们还可体验在规定时间内破解密码,辨认接头地点;在普通场合内,辨别可疑的间谍活动;安装电话窃听器、使用间谍摄像机等等。
间谍仪器五花八门
受过“训练”的游客进入第二展厅——间谍仪器集锦。
这里有发明于1923年的英格马牌发报机。德人在整个“二战”期间,使之不断改进,最终成为神奇的密码发报机。
西德1949年生产出手表式照相机,它可以安装6张底片,以佯装核对时间的方式,偷拍所需秘密。
前苏联的克格勃更胜一筹。它于1970年制造出纽扣式微型相机,其镜头安装在一只假钮扣的背后,快门则隐蔽在衣兜内,其隐蔽性和效能极佳,直到今天尚未被淘汰。克格勃制造的“死亡之吻”是一支口红手枪,发明于1965年,其外形与唇膏无异。
美国战略情报局在“二战”期间,曾使用过一种伪装成煤块的炸弹,专门用来轰炸敌人的火车头和工厂的锅炉。
那些难辨真假的英镑是德国纳粹情报部门的产品。1943年至1944年,被大量印刷,用以破坏英国的经济。这些伪钞以假乱真多年,直到1950年才被发现,英国政府不得不重新设计英镑的图案。
1960年,克格勃生产出鞋式窃听兼发报装置。它集巧妙、快速和多功能为一体,成功地将麦克风、发报机和电池安装在鞋的后跟中,只要接近目标,便可边窃听边将信息传回总部。
此外,还有美国中央情报局于1948年推出的黑色钢笔型瓦斯手枪;前苏联克格勃1939年研制成功的香烟盒型手枪;英国情报部门从1939年至1945年期间使用的“线轴”型手枪和“烟斗”型手枪等等。
展台里摆着《孙子兵法》
在间谍历史的展厅里,参观者可以看到,美国的开国总统乔治·华盛顿,不仅是美国的奠基人,还是这个年轻国家的谍报事业之父。当年,他曾出钱收买并建立了一个间谍网,为其搜集情报。
拐入另一间展室,醒目的汉字条幅突然映入眼帘,我们不禁心头一振。当目光从墙壁上离开时,又发现在室内正中的一个展台里,工工整整地摆放着一本宣纸线装书,定睛一看,原来是中国古代的《孙子兵法》。兵法中的“用间”之术受到美国情报专家的青睐。
冷战期间间谍战的一个突出实例是,柏林成为战后情报主要战场之一。展览逼真地再现了美英情报机构挖通柏林地道,窃听前苏联驻柏林部队与莫斯科联络的通讯线路,以及偷听东德安全部队通讯内容的历史。美国间谍专家认为,冷战之所以没有发展成为热战,间谍们做出了重要贡献。因为,在互不信任的时代,假如没有间谍获得真实情况,由于相互猜疑,恐怕难免发生一战。
007展厅魅力胜电影
虚构的谍海英雄007自然不能被忽略。博物馆专门辟出一个展厅,展示詹姆士·邦德的物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仿制的银灰色阿斯顿·马丁DB5型汽车。其牌照可以自动更换,后备箱能自动开启和关闭,车灯是机关枪的枪口,车上还备有切割轮胎的装置、喷油器械和防弹玻璃。
与电影相比,国际间谍博物馆更具吸引力,因为它不是好莱坞编剧的创作,而是间谍大师的杰作。
第一年吸引50万观众
国际间谍博物馆筹建于1996年,共耗资2900万美元。预计开馆后的第一年,吸引50万观众。
众所周知,在华盛顿有10多家免费博物馆,它涵盖艺术、历史、科技和航空等领域,再想抢占博物馆的地盘并非易事。但国际间谍博物馆的创建人坚信,由于人们对谍海探秘的渴望,独树一帜的国际间谍博物馆必定会吸引大量观众。看来这种分析既大胆又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