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名孤独老农垦职工住进渭南“金秋苑”欢度晚年,这件事在国营陕西华阴农场被传为佳话。
由于地处偏僻的渭河滩上,加上历史的与个人的特殊原因,造成华阴农场六七名终身未成家的男农工独身。他们为农场的建设作出过贡献,晚年个人生活却成了难题。还有几位丧偶退休老农工,独立生活也多有困难。在农场领导的关心下,经农场人劳科的考察比较,去年以来,先后送六名老农垦工住进临渭区职工幸福院新建的“金秋苑”大院。在这家地处渭南市区四马路的敬老院里,记者问生活怎么样时,75岁的老农垦工文会贤喜笑颜开地翘起大拇指:“亚克西!”他说这里不愁吃不愁喝,服务工作可周到。农场里的老饲养员张思正,闲暇时就提起一桶桶水浇灌花木,成了敬老院的“义务花工”。70多岁的老农垦杨存彦老人采访中有说不完的话,艰难的孤独生活没有改变他乐观的天性,在敬老院更成了老兄弟中的“乐天派”。每当这里早晚放广播音乐时,他就情不自禁地跳起了“老年迪斯科”。他还给年轻厨师表演过在农场当炊事员时练的绝活:“双手圆馍”。还有几位进敬老院的老农垦工,他们或因患病,或因文革中受到精神刺激,不能完整地对话与回答问题,但从整齐的衣着与脸上的笑容可以看到,敬老院是他们的一个好去处。
其实来这家敬老院的何止是老农垦工,渭南的、潼关的、西安的退休职工这里都有,连新疆的一位退休工也慕名而来。74岁的退休干部聂武生过去是临潼县信访局干部,被错划右派下放农村监督劳改20年,平反后仍迫切要求入党,但因种种原因一直没有解决组织问题。听说临渭区职工幸福院管理规范,还建立了党支部学习党的方针政策,老聂就冲着这住进该院来了。采访中老人告诉记者,今年“七一”他又写了一份入党申请书交给了敬老院党支部。申请书后面还附一首诗:“阴差阳错风云变,虚度春秋二十年。喜逢盛世夕阳短,老牛奋蹄理当然。”
(明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