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同志:
随着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以及高校不断扩招,高校教育已从为国家培养干部向为社会培养人才转变,正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和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以及受市场经济形势的影响,造成毕业生不能“一次就业”的人数越来越多。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许多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不得不担忧:找不到工作怎么办?
审时度势,脚踏实地。毕业生应对自己有一个正确认识,对工作不能有过高的奢望,应按照“先就业后择业”的原则,在工作实践中寻求自己的发展方向。细察毕业生就业现状,我们发现相当多数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偏高,其原因一是学生有攀比心理,都是同班同学,平时相差无几,你能去机关当公务员、到国有大中型企业或外资,我为什么要到小单位、到非公经济?你能留在大城市,我干吗要去小城镇?其二是名牌院校既给了学生知识,同时也使部分学生充满了优越感,浮躁而不能务实。毕业生要选择好自己的位置,对自己客观定位,以发挥专业特长为选择职业的准星,那就不愁找不到工作。
寻找代理,从长计议。根据今年国家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和劳动保障部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毕业生选择单位的有效时限将延长至两年,这对一时不能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无疑十分有利。同时,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可到当地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进行报到登记,委托办理人事档案托管、求职登记、网上求职等相关人事代理事宜,同时积极到各大人才市场、各类人才交流洽谈会上寻找就业岗位。据有关政策规定,凡办理了人事代理手续的毕业生,工龄从办理之日起计算,在未上班工作之前,免收各种人事代理费用;符合条件的,允许其参加机关事业单位组织的招录补员考试,联系到企业单位的,及时办理有关介绍就业手续。
自主创业,另辟天地。今后自主创业也将成为毕业生就业的渠道之一。大中专毕业生创业,就是毕业生“创办自己的公司”、“自己当老板’。毕业生也可到农村或生产一线兴办主导产业,从事个体私营经济或外出就业。近年来,非公经济发展迅猛、前景广阔,个体私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的用人需求已占主要部分,而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劳动力则在不断地往外分流。对应届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来说,在找工作不易的情况下,也可以考虑到非公经济去就业或创业,自已给自已当老板。坚信自己有能力战胜眼前暂时就业困难,“天涯何处无芳草、那里黄土不养人”。只要观念转变,就业岗位将会成千上万。 ■龚泽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