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一组“走近技工”系列报道,真实地反映了目前社会上技工流失、短缺、断层的现状及成因,选题特好,是企业关注的热点。
众所周知,建设工业新高地,技术工人队伍是与企业经营者、专业科研人员并列的三支不可或缺的队伍之一。可现实情况是,后两支队伍建设已形成了有效机制和载体,而目前技工队伍的现状却十分严峻。有数据表明,就上海来说,现今工业高级技工总数的比例只有8.7%(其他地方,也大抵如此),与发达国家高达30%—40%的比例相差甚远,且现仅有的少量高级技工也趋于大龄化。
掌握现代化设备操作技能的技工短缺,究其原因,除了因是工人社会地位低被人瞧不起外,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没有形成正确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不了工人学习钻研技术的积极性有关。发展党员、提拔任用干部,重文凭轻技术和实际工作水平;分配上按计件或工时拿奖,报酬没与技术高低拉开档次,或是技术水平高低一个样,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一个样;评先进树典型也很少考虑技术水平这个因素,如此这般,久而久之,谁还下功夫刻苦钻研技术?工人没了学技术的积极性,企业技工匮乏的局面就在所难免。
需求即市场。科技人员设计出高新设备,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具备高技能的工人去操作去完成。换句话,高技能的工人是生产高质量产品的基础和保障。有科研人才,没有技术工人,是不匹配的,是适应不了生产需求的。可见,高度重视、积极培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激发职工学业务钻技术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是摆在各个企业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早动早主动,早动早受益。
(魏俊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