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300多名员工的私营企业,其中的下岗工人却有250多人,占全部员工的80%还多。西安中振公司董事长王振军对下岗再就业工作的一片殷殷之情,实在令人赞叹。
从部队转业到地方企业的王振军,1995年夫妻双方均下岗,这位曾在企业任过团委书记、工会主席的汉子,开始也和其他下岗工一样伤心过,到处求职时没少看别人的白眼、没少受别人嘲弄。1996年,他从朋友那里借来3000元办了一个经销电器元件的小公司,几年辛苦,公司有了一定发展,便在西安高新区落下脚来。企业也随之进入快车道,从一个单一经销电子元件公司,逐步发展成一个能承接省内外重大项目的智能系统工程和拥有诸多子公司的企业集团。随着企业的壮大,做为私企的老板王振军并没有把唯一目标定在赚取最大利润上,他却把目光更多地投到了下岗工人的身上。
今年43岁的张女士原是西郊一名纺织工,企业破产后失业,上有老下有小,丈夫也不幸去世,为找份工作她几乎磨破了鞋底,经人介绍在老父亲的陪伴下来到中振公司,王振军二话没说,立马给她签了用工合同,感动地父女俩直掉泪。如今她已是公司的一名管理人员,工资也从开始的几百元升到近乎1000元。更重要的是她的价值在中振公司得到体现。她说,这是她最为高兴和骄傲的事情。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没上岗者提供就业岗位,让上岗者在新岗位上用双手重开一条就业新路是王振军的衷心愿望,有这种想法的人,他定要全力支持。下岗职工谢某原在一家餐厅当服务员,会些电脑知识,为发挥自己的特长来到中振公司,人事部见她年龄偏大,不想接收,王振军听是个下岗工人,便让立即招聘。进高新区就业要办手续,办手续要费用,他立马给这位第一次上门的应聘者先垫500元钱,让他顺利地就了业。
王振军告诉记者,促使他这样做理由有二,一是他自己也是一名下岗工人,下岗工人生活的困难和找份工作的百般艰辛他经历过,有发自内心的同情。二是他是一名党员,如今企业发展了,自己成功了,有责任也有义务回报社会,主动承担一些社会责任为政府分忧。更何况,下岗工人并不都是“下角料”而也是一块能锻造“宝刀”的好钢。
据了解,截止目前,王振军的中振公司先后提供就业岗位300多个,安排下岗就业职工200多人次。王振军本人也被省总工会授予“陕西省下岗再就业名星”。他用自己一片殷殷爱心和实际行动为下岗再就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本报记者 龙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