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 在日益深化的国有中小企业产权改革过程中,“经营者持大股”正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改制方式受到各地政府和企业的广泛推崇,通过多种多样的购股方式,一批国有企业经营者在“一夜之间”拥有了价值数十万、上百万甚至千万元的股份,形成一个特殊的“新百万富翁”社会群体。不少国企经营者对此做法表示认同。但猛烈抨击的声音同样十分强烈。浙江体改办产业体制处江嘉陵认为:“这没有法律依据,也没有理论依据。股是国家的,凭什么就让某个人持大股?你有能力,将企业经营好了,可以通过期权、期股的办法,从增量中切一块给你。不能动存量。”记者在采访中也明显地感觉到,骤然拉开的贫富差距使许多职工心态严重失衡。他们认为,企业的资产是职工多年来积累起来的,让经营者一下子切去一大块,一夜之间变成了大老板,“公理何在”?
点评 经营者能不能持大股?答案当然是肯定的。问题在于你的“大股”从何而来?是自己用钱买来的,还是通过种种办法“巧取豪夺”得来的?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是必然的方向,但股份如何切割,原有的存量资产如何处置,的确事关重大。我们同意江嘉陵先生的意见,存量是不能无偿分配的,而只能通过交易用钱来买。尽管经营者过去可能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但往事不可追,在原有的产权制度安排下,你只能自认自已是“做贡献”,一切要在新的产权制度下从头开始。经营者可以多买点股份,但必须是自己掏钱,否则,说轻了是“起点不公平”,说重了就是在侵吞国有资产。国有企业改制就是要让大家一律公平地站到起点上,至于“枪响”之后,谁跑得快,谁能领先,那就看各自的本事了。判断那些通过改制产生的“新百万富翁”是否合法合理,标准只有两个:第一,那些股份是不是在公平条件下卖给他的?第二,他用来买股份的这些钱是否确实是他自己筹来的而没有“假公济私”之嫌?如果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么,这样的“新百万富翁”又怎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怎会让职工“心理严重失衡”呢? (据《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