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林个头不高,戴着一幅近视眼镜,无论谁见着他,也难以将这位刚过30岁的文质彬彬的书生,和千吨级的庞然大物关联起来。然而,在陕西齿轮总厂,王延林大修6300吨锻压机,却是人人皆知的事。
“锻老大”是陕齿人对锻造车间的戏称,意指锻造设备的重要和结构上的庞大。长期与这样的机器打交道,王延林练就了一身维修本领,他熟悉每台机器的内部构造和工作原理,一般故障,仅凭“望闻问切”就能“以知其病,病在何藏府也”。
1998年10月份,陕齿厂最大的锻压设备6300吨锻压机累倒趴下了,它可是厂里的看家宝,不大修是不行的,可如此大型设备,大修不仅在陕齿厂是第一次,就是在整个重汽集团也是绝无仅有的。听听,它的一个滑块就76吨,一个连杆2.2吨,连杆销轴8.8吨,别说修了,就是拆卸也不容易。制动器上一个48厘米的螺栓断在本体上,就得在空中吊一个活动钻床才能卸下来,其难度可想而知。
王延林主动请缨,他在没有图纸的情况下,总结锻造设备的常见故障与特殊构造,寒冬腊月,空旷的车间四面透风,王延林穿着黑呼呼油泥的工作服钻进曲轴外圆里,他认真观察机器传接转动部分的磨损程度,反复模拟运转状态下机器的疲劳度,终于找着了问题的症结。
一帮人历经数月奋战,终使6300吨锻压机重新正常运转起来,同时还成功地进行了三项技改,不仅比专业维修厂家预测的时间提前了两个多月,而且所花费用还不到专业厂家报价的三分之一,为工厂节约资金100多万元。
本报记者 刘公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