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真情暖民心

——富县寺仙乡“三个代表”学教活动记事

2023年10月14日

到富县寺仙乡采访时,正是炎炎夏日。走果园,串家户,所到之处笔者看到的是干群关系亲密有加,干部作风求真务实,群众安居乐业,“三个代表”学教活动在这里开出灿烂的花朵。

学校美如画 干部住陋室

在寺仙乡,最美的建筑要算学校了。新修的初中三层教学楼造型新颖,已经投入使用,校园花红柳绿,环境宜人。据寺仙乡乡长同振浩讲,近年为改善办学条件,该乡在经济非常困难的情况下,采取乡村分级办学思路,先后投资140多万元,改造维修28所农村小学,为部分学校配备了先进的教学设施,“普九”工作走在了全县的前列。

与学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寺仙乡政府的办公条件特别差,房屋低矮潮湿,墙皮裂缝脱落,书记、镇长办公室的沙发破得露出棉絮,偌大的职工灶里放着几个拼凑在一起的老式小桌。为改善办公条件,镇上曾投资60多万元在机关后院开工修建三层办公楼,但主体工程竣工后,乡上却将争取来的专项建设资金投放在“普九”校建上。现在,这座半拉子工程掩映在荒草中,显得特别的扎眼。当地群众感慨地说:“学生娃娃们是住上了好学校,政府的楼不知啥时能修起来?”

干部巧搭桥 群众拿钞票

近年来,寺仙乡将苹果作为主导产业,带领群众大上规模抓管理,苹果面积达到15400多亩,挂果面积突破4000亩。由于地处偏僻,交通落后,苹果销售难曾一度是当地群众最大的忧愁。在“三个代表”活动中,该乡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于去年成立苹果销售公司,指定一名副职专门负责苹果销售,在重庆、厦门设立销售窗口,组建起50多名信息员牵头的销售队伍,乡上领导干部人人包村搞销售,个个联户跑信息,活跃在田间地头,吸引得外地果商纷至沓来,苹果销路一炮打开,销售形势迅速好转。

同时,为适应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需要,该乡引导群众合理搭配早、中、晚苹果品种,筹建起25万公斤的果库两个、大型果库两个,园园建有小型果窖,使全乡三分之二的苹果实现储藏增值。价高则卖,价低则贮,苹果卖上好价钱的当地群众高兴地说:“政府为我们牵线搭桥,这里的苹果销售要比过去好得多!”

在寺仙乡,笔者还看到一支由乡干部组成的科技服务队活跃在果园田间,帮助群众修剪、扩盘、覆膜,提供各种技术咨询。他们的到来,破解了果农苹果管理上许多难题,所到之处群众们都亲切地称之为“财神到”。

引来“活命水” 温暖百姓心

王家庄村地处山岭相夹的狭长地带,有6个村民小组、490口人,人均农田只有八分坡地,农民的生活还停留在温饱线下。去年以来,寺仙乡投资46万元,在该村沟掌修起水库一座,新砌石渠150米,大力实施“旱改水”工程,整修出基本农田300多亩,使稻田面积增120亩。几辈人曾盼望的“高产田”现在终于如愿以偿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耕种方便多了,产量起来了,王家庄群众从心底里感谢政府为他们修筑了“活命田”。

寺仙乡多数村庄地处残塬高地,吃水难一直是当地群众头痛的遗留问题。当地政府自筹资金30多万元,为雷家塬、太平村、吴家村等7个村各打机井一眼,还与县妇联一起争取专项资金兴修“母亲水窖”200眼,使大多数偏远山村人畜饮水难成了眼前历史,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生活条件。

现在,寺仙乡的果园基本实现了园均一眼水窖,有的果园甚至有两三眼集雨水窖,全乡水窖多达1400多眼,仅配套完善的高标准水窖就有600多眼,所有的水窖都配套了管子、水泵、集雨台,充分发挥出了集雨灌溉的作用。如今,“蓄住天上水,浇我苹果园”这句话已经成为寺仙乡坚持兴修水利、造福民众的“代名词”。

(李志刚 樊宝峰)

上篇:图片新闻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2/9/2002091101-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2-09/11/306832.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