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种一亩薄荷能顶300斤麦子,我就给你们烧香磕头”。这是华阴市在实施星火计划开发渭河滩涂地时,卫峪乡双泉村民张春应对科技人员说的一句话。结果当他抱着试着看的心理种了一亩薄荷收益不菲时,他什么也没说,主动扩大了种植规模。这只是华阴开发渭河滩涂地中一个小小的插曲。
近几年,华阴市在加快星火密集区建设中,依据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按照边规划、边示范的原则,有步骤地开发渭河滩涂地,建立起若干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基地,使一大批农业高新技术得到推广,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明显提高,渭河滩涂地真正成为当地农民致富奔小康的“聚宝盆”。
华阴市拥有40多万亩的渭河滩涂地,这里地势平坦,土壤熟化好,水利条件优越,五十年代被规划为三门峡水库淹没区,曾一度变成荒草萋萋的废滩。1986年移民回迁后,国家陆续投入资金修筑防洪围堤,使之自然条件大为改善。1998年华阴市在发展星火计划中,瞄准这片荒滩野洼,委托中农研究所编制了渭河滩涂地综合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大力发展星火计划项目,引导农民走上致富奔小康之路。通过几年的努力,该项目在国家科技部和省科技厅的支持下,已结出累累硕果。初步建成两万亩大棚西瓜生产基地、以薄荷为主的两万亩药材基地,万亩小麦繁育基地、两万亩高效农业示范基地、万亩渔业示范基地等五个综合开发示范基地。五个基地已成为当地农民调整种植和传统农业方式的依托,并已在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如大棚西瓜生产基地,年产值6000万元,年纯收益3000万元。
昔日的渭河滩涂地已变成了瓜里飘香、鱼肥粮丰的“果粮仓”,担起了当地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历史使命。
本报记者 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