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静涛
建军节前夕,西安易俗社推出反映人民军队在和平时期建设国防的英雄伟绩的《绵绵青山情》。该剧由张承民编剧,朱炜合、冀福记导演,结构清晰,调动大气,乐舞优雅简洁,唱腔优美动听,演员表演到位,十分好看!
该剧取材于全军英模、一等功臣吴占太同志的事迹,塑造了战斗奔波在国防通信战线上一名既平凡又伟大的普通外线兵的英雄形象:主人公巡线护线,25年如一日,默默而忠诚地奉献在艰苦偏远的深山哨所,不畏山高路险、风雪酷热;为救战友而失去原本英俊的容颜,怕连累心上人,他忍痛割爱,独嚥苦果,断情拒婚;后为红娟的慧眼识英雄的胆识和坚贞纯洁的爱情所感动,喜结良缘;为维护国防命脉,妻子又随丈夫巡线十多年,同甘共苦,无悔无怨。
以戏曲艺术反映士兵的战斗生活,使秦腔在题材领域有了纵深的拓展。然而,剧中的英雄形象就是人们身边的真人真事,这又给导演和表演带来较大难度。只能在不违背真实的原则下,从巧妙新颖的艺术构思和有创意的导演处理以及恰到好处的表演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该剧在注意戏曲艺术传统的同时,突出了歌唱性和舞蹈性。既有高亢华美的“秦音”,又配以叙事、抒情等多样风格的男女伴唱,还安排了多场刚健清新的集体舞蹈。尤其最后一场,汲取军旅歌舞艺术的精华,采用《我们当兵的人》来渲染烘托,增强了主题思想表达的力度,特别精彩地将剧情推向了高潮。
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导演调动了影视手法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特别是在关乎剧情发展的细节处理上,手法新颖独到。如第三场红娟写信大山读信这一情节,在幻觉想像中进行了时空的转换和对接。主人公虽身处异地深情倾诉各自的思念,但从观众的审美感受的角度看,却是最为直接生动而又真切深刻的。导演运用了以实写虚的手法,安排了大山为母亲洗脚这场戏,从一个生活细节,否定了古典戏曲舞台上“忠孝不能两全”的表演模式和偏颇观念。最后一场,伴着高昂雄壮的歌舞,舞台后上方出现了以主人公为中心的群体塑象,揭示了英雄来自群体的真理。再如台步,基本上采用的是从军人矫健步伐中巧妙移植提升的新台步,如鹤如鹰,特别优美。这对戏曲台步的改造,为戏曲表现现代生活,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