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下午,记者随着国家关中产业带建设记者采访团,来到位于渭南高新技术开发区内的陕西渭河煤化工集团公司,映入眼帘的是整洁的厂房和绿草红花相映的生产区。看着渭南市命名的“绿色”文明示范企业和省政府命名的“文明单位”的牌子,记者怎么也不能把眼前的工厂和传统的化工企业联系起来。该企业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他们目前生产区的绿化面积达17.8万平方米,绿化率达98%。
“绿化再好,怎能敌住三废的污染”,记者指着不远处正在冒烟的烟囱问:“严格来说,那不是烟,而是水蒸气,要是晴天,是看不到的”。渭化副总经理李大鹏向记者解释。经查阅相关资料和现场查看工艺,烟囱里排出的真不是烟,而是把废气去掉后形成的水蒸气。据了解,渭化在建设初期,就投入4200万元的环保资金,专门治理“三废”(废水、废气、废渣),在设计中充分运用高新技术,选用新设备、新工艺、新流程,综合利用资源,将“三废”在生产过程中内部消化,最大限度地减少排放量。煤是渭化的主要原料,为了防止露天堆放,煤尘飞扬,对环境影响较大等诸多弊端,记者看到他们对煤的贮运设有36000吨的煤筒仓和密闭运送系统,煤的气化采用了世界先进的美国德士古水煤浆加压气化技术,生产过程中不会产生焦油、萘、酚等污染物,渣中也不含可溶污染物。尿素系统采用了日本东洋公司的阿塞斯工艺,能耗低,无废液排放。此外,对合成氨生产中产生的硫化氢气体,采用了克劳斯硫回收装置进行处理并生产出高纯度的硫磺副产品;废水处理上,整套引进了日本先进的生化处理技术和设备,确保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在噪音控制方面,渭化引进国外先进的消音设备,有效降低了厂区和周边环境的噪声污染。
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是渭化环保工作的又一大亮点。硫回收装置由于现场操作环境恶劣,已造成设备腐蚀,影响该系统的长周期运行,公司便投入30多万元对局部设备重新设计改造,并加强工艺人员操作技能的培训,保证了装置的长周期运行和脱硫效率,基本消除了正常生产中合成氨装置硫化氢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问题,将废气变成水蒸气排向空中。2000年又投资300多万元新建了一座灰渣沉淀池并对煤气化现场进行了改造,明显改善了厂区内环境质量。
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变害为利,2000年,经技术改造,渭化将原来通过“火炬”烧掉的一氧化碳废气引入开工锅炉燃烧,提高了热能的利用率,减少燃料煤的用量,也相应减少了二氧化硫的排放量。1998年,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了一定规模的提氩装置,把空分装置的多余排放气体回收,增加了企业效益。2001年又投资800万元建成年产3万吨高纯液体二氧化碳回收装置,减少了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每年可增加近500万元的收入。
在厂房外感觉到环境干净、没有噪声,走进厂房内,操作工人穿戴整齐,没有粉尘,噪声是很小的,在中央控制室(工房)里,只见到几名工人正在利用微机操作,整个工房没有嘈杂的声音,倒是记者的到来,打破工作中的那份“寂静”。省科技厅的一位专家说,像渭化这么大的化肥企业,环保做得这么好在全省是第一家,也正是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才使化工企业感到头痛的治污问题在渭化落到实处。
临走时,渭化的李副总经理告诉我们,目前他们在环保优势基础上拟改扩建双甲(甲醇、二甲醚)项目,以此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采用国际最先进的工艺和技术,以煤为原料生产“双甲”产品发展洁净煤化工。贯彻“以新带老”和“清洁生产”的原则,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设施的建设,实现新建项目带动现有环保项目更上一层楼,增产不增污,达到良性发展的态势,真正把渭化建成环保型的大型化肥生产企业。
本报记者 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