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上海证券报》在头版头条刊发“陕西省代省长贾治邦要求加大上市公司重组力度”的消息,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当天,尽管沪深两市大盘继续调整,“陕西板块”的24只股票却全线飘红,煞是抢眼。
陕西上市公司重组何时启动?据记者了解,省上有关部门已派人到上海等地考察,管理部门近期多次召集专门会议,关于重组的原则性规定初稿已完成。种种迹象表明,上市陕企的大规模重组已进入倒计时阶段。
重组迫在眉睫
“陕西上市公司重组越快越好”,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赵守国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他还提供了一份历时半年才完成的调研报告,得出的结论是:近四年来,陕企上市的步伐趋缓、融资规模也呈下降趋势。“2001年全国上市公司通过发行股票共融资192.22亿元,我省上市公司的融资量仅占全国总额0.44%,比我省上市公司数占全国总数的比例还低1.46个百分点”。
我省现有24家上市公司,从股市融资受到限制的直接原因,被认为是经营理念缺乏创新、经营业绩不够理想;另据中国证监会最新发布的增发和配股“门槛”,其中甚至有9家公司已丧失再融资能力。“像这一类公司,如果再不进行实质性资产重组,可能会垮掉。”接受采访的几位专家无不感到忧心忡忡。
广电网络(原ST黄河科,600831)董事长韩本毅说:“近几年来,全国已有1/3以上的上市公司进行了力度较大的重组,但陕西至今仅有长安信息(600706)、精密股份(600092)、原百隆(现数码测绘,600700)和ST黄河科等少数几家公司完成实质性重组。”他认为,如果省内上市公司仍不加快重组,无疑会造成“弱者更弱”的局面。
在陕西的重组“引箭待发”的同时,除上海、深圳等证券交易所的驻地外,山东、南京、南昌、四川等地也在进行上市公司重组。赵守国分析说:“这种形势下,各地之间不可避免地会争夺具备实力的重组方,谁起步早谁就能占据先机。”
哪类公司“待嫁”?
对省内上市公司进行重组的方略既定,那么谁可能成为接受重组的“壳公司”呢?专家们认为,以下三类公司的可能性最大:其一是产业丧失优势面临转型的公司(如商贸类公司)、上市较早出现“老化”现象的公司和主业不突出的公司;其二是业绩较差丧失再融资能力,以至于面临摘牌风险的公司;其三是治理水平低下的公司。记者随后从省政府有关部门听到的说法,证实上述分析确有道理。另外还得知,对主业突出、经营上乘的绩优类上市公司,有关部门也打算借重组推动其做强做大。
但与一些外省市恪守“靓女先嫁”,提倡优先重组资产质量好、持续盈利水平高的公司不同,省内上市公司中出现业绩持续下滑、即将面临ST甚至摘牌风险的,可能会最早受到扶持。省政府相关处室的一位负责人解释说:“因为这类公司的危机已近在眼前,而其他公司有更多运作时间。”他同时提示:“也不能过于机械地理解这一点,倘若出现合适契机,‘强强联合’也可能会走到前面。”
这种态度也得到专家们的赞许,他们的意见是:过去的“扶贫式重组”对本地产业的带动效果不明显,如今既然以发展生产力为目的,那么在具体操作时,理应是“强强联合”、“以强扶弱”等多种模式的综合。
百里挑一选“婿”
据有关方面透露,自媒体发布上市陕企将启动资产重组的消息后,已有多家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跃跃欲试,表示有参与重组的意愿。那么,将根据什么标准来选拔“佳婿”呢?
记者在采访中得悉,前期省内某知名企业集团寻求“借壳”之路时,曾有过因自身的民营性质遭遇阻力,无奈舍近求远的尴尬经历。如今,由政府发动的新一轮重组会有哪些突破?对此,有关人士回答说,这轮重组将是“跨越地区、跨越行业、跨越所有制”的,凡是具备充分实力、符合条件的企业都会受到欢迎。“但在同等条件下,会优先考虑选择省内企业”。
专家们认为,在选择重组方时一定要慎之又慎。赵守国教授很直率地指出:“最担心的就是‘假重组’!”不久前,黑龙江某上市公司发布了第一大股东股权拟变更的公告(该上市公司两年多前被西安某公司“借壳”),有专家分析说:“西安某公司遇挫的直接原因是自身实力不济,‘蛇吞象’后患了消化不良症。”
据介绍,不合格的重组方包括三种具体表现形式:第一种是重组方目的“不纯”,最初就抱着在二级市场“炒一把就走”的投机心态;第二种是重组方实力不强,根本就无法通过置入资产使“壳公司”脱胎换骨;第三种是重组方的管理水平低下,治理企业时力不从心。庆幸的是,这个问题已引起管理部门高度重视。在初步设想中,当涉及国有股权的转让、需要政府审批时,不仅将对重组方提交的材料作出客观分析,并考虑进行必要的实地考察;此外,还可能采用招标会、见面会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尽量将整个操作过程“透明化”以接受各方监督。
重组一石多鸟
上市陕企的弊病不仅表现在融资能力下降,故重组在恢复和提高融资能力的同时,还兼有多方面的功效。
韩本毅认为,上市陕企从股市融资困难,更深层的原因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现有24家上市公司中,在商贸、家电、机械、冶金等发展空间有限的传统行业占七成以上,而在高科技、新兴产业为数不多且品牌知名度较低。他建议,重组首先要解决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的问题,应将上市公司资源与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紧密结合,以此来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重组还造就了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的机会。赵守国分析说,随着国内产业实现与国际的对接,整个市场进入以“供大于求”为特征的买方市场,一般竞争性领域的“国退民进”成为必然趋势。这样一来,可将退出的国有资产转移到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上。
还有人预计,如今广受诟病的国有股“一股独大”问题,也可望借这次大规模重组得到改观,进而在股权多元化的基础上,解决长期困扰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完善上市陕企的法人治理结构。此外,“重组还是一种有效的引资手段,并将引入先进的经营理念”等观点也成为本地多位受访者的共识。
有关管理部门的负责人表示,这次重组完全突破了过去为国企解困的目标,将重点考虑扶持旅游、高科技、果业、军工、能源等支柱产业的龙头企业上市融资。“过去阻碍这些企业上市的管理体制不完善、部门利益冲突等问题,这次都会有很好的解决办法。”
上市陕企“雄起”在望
在采访中,有关方面描述了上市陕企重组的目标:重组完成后,绩优公司的主业会有更大促进,具备向国内同行业大哥“叫板”的实力,并从中培育出更多像“标准”、“利君”这样的全国著名品牌;在商贸旅游等领域,“并壳”会直接减少本地同业相争局面,增强存续公司抵抗外来竞争的实力,腾出的“空壳”则会让继给其他产业的龙头企业;至于目前陷入危机的公司,可待扭亏后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些专家、本地上市公司老总则强调说,对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的扶持将改变上市陕企行业分布不合理的状况,推动传统产业向朝阳产业转型,并借上市的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上其他企业的发展。
韩本毅说:“成功的重组对新旧股东、上市公司而言,都会各有所得。”原ST黄河科此前负债累累、经营陷入困境,重组后由竞争激烈的家电制造业转向收益稳定丰厚的广电网络和传媒业,不仅成功摘去ST帽子,并具备“资产置换达70%以上”的条件,按照中国证监会的规定,“规范运作一年后就可发行新股”。
各方人士评论说:像原ST黄河科这样的例子,在即将启动的重组中出现得越多,上市陕企“雄起”之日就会越早到来。 (莫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