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远致
给狗著史,狗是不会看的,当然还是给人看。
解放前北方的狗不受八路军待见,因其见生人即吠容易暴露目标;南方则不然,狗肉是一道美味佳肴,几乎是人见人爱。
狗是杂食动物,尤以食人屎为癖,故有“狗改不了吃屎”之说。20世纪60年代即“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人饿得上街抢食,陕西山阳县境一农民甚至把自己老婆杀食,而狗却无人动过,南方狗则明显见少,这与南方人之食狗癖不无关系。人吃狗肉,狗吃人屎,看来人与狗也有个“生态平衡”问题。
在城市尤其像首都北京,从1949年建国即明令禁止养狗,曾有几次“套狗”大行动,其规模不亚于清查妓院、“镇压反革命”!以后北京就有了“八不养”规定,狗基本在北京市内绝迹。而在中国的广大农村狗却得到了充分的解放,藏民区家养的獒犬还特批了粮食指标。“文革”时期,北京成了“无产阶级革命中心”,狗虽没有阶级,但养狗的人是有阶级的,饲警犬、医用犬者除外,一般当归属于资产阶级。至于马戏团的明星犬,因团已解散而沦为丧家之犬了。试想烫头发、穿高跟、抹口红,均要被“红卫兵”剪阴阳头、敲掉高跟、用马桶刷刷嘴,谁还能养狗呢?再者粮食凭票,肉食凭本,拉屎都进了厕所,哪还有狗吃的东西?京城之狗几近绝踪了。
斗转星移一晃到了80年代,改革开放、“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更主要的是取销了一切票证,狗亦随之得以复苏;大官儿家独门独院——养起了狗。先富起来有洋房别墅的——养起了狗,狗贩子也奋起养狗,狗市上一只名种狗要卖到十几万元人民币?狗的种群也有了明确的划分:“京叭”、“西施”、“俄罗斯贵妇”……林林总总;为狗服务的店铺也就应运而生:“宠物医院”、“宠物商店”、“狗食公司”……卖狗食、狗练、狗窝、狗罐头、狗衣服……市不鲜见,遂成产业。电视上不仅有为狗服务的店铺做广,而且常见洋贵妇牵条小狗在公园、街道款款而行,甚至出现了美国总统布什下飞机拖一只拉一只小狗的镜头……养狗成了时尚,成了身份,地位的炫鬻。
“改革开放”以来京城养狗逐渐成了气候,出于狗的惹事生非、随地便溺、狂吠扰民,市政府出台了颇受市民欢迎的“限养规定”。市区内有条件的准予养狗,但要首次交费5000元人民币。区区5000元对那些先富起来的大款们不算什么,交了便是。而对那些家居大杂院,月收入不到2000元的爱狗者却是个不低的门坎,干脆对“法规”装聋作哑,狗照养、照遛,拉在街上招摇过市,且对狗亲昵有加,乖乖宝贝地叫着,儿子闺女地喊着,做足温馨状也。这多是一伙不读书不看报者,也是一伙爱狗胜过爱其父母者。北京的小狗到了21世纪已发展到鼎盛矣。
本人从不吃狗肉,因为狗是人类的朋友,但本人爱狗,故著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