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潼关到宝鸡,我们驱车穿梭在高速公路上,八百里秦川在眼前展示着她最美丽的画卷。一座座现代化的城市以其日新月异般的速度在膨胀着财富的扩张,一个个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崛起,梦幻般地展示着城市跳动最强劲的乐章;而那些散布在田间地头的星火技术密集区却是农村最耐人寻味的田园风光。城市连着城市形成城市群,科技园区连着科技园区形成产业带。这就是今日之美丽的关中,被称为陕西金腰带的关中,也就是那个“自古帝王都”,风调雨顺的富饶关中。
历史选择了关中
由于我省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东起潼关、西至宝鸡的八百里关中平原集聚着全省80%以上的社会财富。建国以来,国家的“一五”、“二五”计划和“三线”建设时期等几次大规模的投资和多年的重点建设,使得天独厚的关中大地拥有了众多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大中型企业,科技优势、工业优势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1988年5月随着关中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区——西安高新技术试验区的建设,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建设,关中已形成了以潼宝高速公路和陇海铁路(陕西段)为轴线,以西安、杨凌、宝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示范区),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咸阳、渭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为核心的六个国家及省级高新技术科技产业园区。这些园区的迅速崛起,成为全省经济快速增长的亮点。
同时,旨在促使高新技术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而实施的“火炬计划”及“星火计划”,使关中形成了由星火密集区、农业科技园区、星火龙头企业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形成的产业发展相对集中、相互结合、协合发展的农村产业经济体系。
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省委省府做出率先在关中产业带取得重点突破,以关中带动陕南陕北发展的重大决策,这是我省发挥后发优势,加快发展,实现跨越的历史选择。
高新产业带正在崛起
从1991年建立西安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至今,关中开发带已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型医药、先进制造业、新材料为主导的新兴产业。2001年,关中开发带实现技工贸总收入已达524.34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450.2亿元,净利润30.113亿元,上缴税金26.67亿元,进区企业427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059家,“三资”企业396家,技工贸总收入超过亿元的企业94家、超过10亿元的7家。这标明关中开发带已初具规模,是全省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将成为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
高新技术产业带正在关中崛起,使这条金腰带成为整合带内外资源,形成产业“高地”,带动陕西经济跨越式发展最活跃的地带。主要表现在:(一)高新技术在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换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高新技术的应用,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AD/CAM(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技术的推广,许多企业技术、管理得到提升,传统产业通过信息技术、数字化等的注入重现了生机,推进了国有企业改革和产品结构调整。(二)民营科技迅速崛起。截至2001年底,全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8623家,技工贸收入410亿元,其经济技术活动覆盖了国民经济的主要行业。(三)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的转化使一批科技型企业集团迅速成长。到去年底,这批项目共计完成销售收入75.46亿元,其中西安软件园超过14亿元,彩虹股份超过15亿元。(四)新型投融资体系和中介服务体系快速形成。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研究开发体系、创业孵化体系、投融资体系、技术产权交易服务体系、信息网络体系等,近年来,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到1764家,其中引进风险投资机构40多家,使一批国内外具有战略眼光的风险投资家纷纷来陕西投资高新技术产业。(五)关中开发带的建设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建设的步伐。西安高新区、西安经济开发区、杨凌示范区、咸阳高新区、宝鸡及渭南高新区等累计峻工建筑面积531.4万平方米,多数开发区成为新兴城市的功能区;沿开发带,已相继兴起了10多个科技产业园区,每一个产业园区都是一个新兴的小城镇,因而形成了沿带的城市(镇)、产业园区相互连接的城市城镇群。
星火项目已呈燎原之势
位于渭河滩涂地的华阴市珍稀动物养殖场是1997年建立的,共占地百余亩,目前饲养着非洲鸵鸟320余只,年产种蛋1500多个;饲养着珍贵的蓝孔雀400余只,年产蛋12000个。今年已孵化鸵鸟800只、孔雀6000只,总产值达到280万元。承包人不但取得了规模效益,形成了“养、研、加、销”一体化模式,而且带动了周边农民靠特种养殖致富。这只是一个星火计划项目的成功典范。养殖、种植,发展特色农业,建立深加工企业,从渭河滩涂地到渭河上游,从渭北高原到秦岭北麓,关中广袤的大地上处处可见实施星火计划项目所带给农村的巨大变化,星火计划项目在关中大地已呈燎原之势。
以西安为中心,宝鸡、咸阳、渭南、铜川等5市和杨凌示范区的53个县、391个建镇的2113万人口都被包括在关中星火产业带中。它是以带动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民知识化为主要任务的。在实施星火计划中,各市紧紧围绕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动,发展星火计划项目,使星火计划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农村变化最大的推动器。渭南市自1986年实施星火计划以来,星火计划从小到大、从点到面,从单个到密集,累计实施星火计划项目367个,实现产值25.7亿元,先后建立了临渭区、华阴市和蒲西3个省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初步形成了具有较大规模、较高水平的农村产业化经济带。铜川市大力营建星火龙头企业,以此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一批如果品加工企业——济南公司、陕西恒元有限公司、冯家桥农业科技示范园、陕西正立生物制品公司及孙原村小城镇建设示范村等龙头企业和典型村镇。咸阳市成立了星火计划领导小组,并安排专门经费支持星火计划在咸阳的实施,截至2001年底共实施826项星火计划项目,有58个星火企业被省科委命名为“科技示范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宝鸡市星火技术密集区数量居全省地市之首,目前已建成了3个国家级和4个省级星火技术密集区,涉及40个乡镇、培育了240余个星火企业,今年星火技术密集区的收入将达到31.3亿元。“十五”期间,宝鸡市还将发展金台区、渭滨区、虢阳、横青等7个星火技术密集区,以实现关中产业带宝鸡段“一区多园”的发展格局。
本报记者 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