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年一度的“九九重阳”老年节到来的时候,记者去西安、渭南等地的几家老年公寓、敬老院采访,发现不少退休职工高高兴兴地在那里欢度晚年,而他们的单位和家庭也乐意接受并帮助他们实现了这一选择。
在地处西安市太华路生产后村的“遐龄老年公寓”,入住的168位老人中退休职工就占到70%,而且来自南郊各大专院校的退休教工就有好几位。在这里,老人们说,吃得、住得舒坦,玩得开心。采访中记者看到的也是一派整洁、幽雅的环境,老人们有的在打牌,有的在“活动中心”健身锻炼,有的在挥毫书画。据院长介绍,连院内墙面上的国画,也是有特长的入住老人绘制而成的。满头白发的周介全老人今年87岁,他无儿无女,老伴去世早,从上班到退休一直住的是单身宿舍,吃的是职工大灶的饭。近年所在的市建构件厂效益不好,因职工放假大灶停了灶,老人只好自己动手买菜做饭。去年害了一场病,出院后厂里请人给他做饭护理,也多有不便。后来,厂工会帮他住进了灞桥镇的“夕阳红老人之家”。在新建成的两层公寓楼上,周介全老人高兴地说:“这里一周没有重样饭,吃得好,住得好,比住在单身宿舍里舒心多了!”
老人住进敬老院后,也的确给他们的子女和所在单位解了难,分了忧。家住宝鸡市的宋巧云老太太今年86岁。老伴去世10多年了,女儿在北京一家企业任工程师,多年请保姆护理,连护理费和生活费一月开支近千元,犯病了女儿还得从北京赶回来照顾。自从住进敬老院后,每月生活费护理费为800多元,病了敬老院还有医生护士治疗护理。老人高兴地说:“我这可享了福,把我女儿也解放了!”地处渭河滩的陕西华阴农场,由于环境偏僻等种种原因,就有六名终身未娶的男独身农工,他们年轻时为农场建设作出过贡献,年老后的生活却成了难题。去年农场送这些独身农工住进渭南临渭区职工幸福院后,他们一个个乐开了花,问起敬老院的生活时,一位老农工高兴地翘起大拇指:“亚克西!”年过七旬的老农垦工杨存彦,在采访中更是有说不完的话,他还喜笑颜开地给“老弟兄”们推出自己的拿手戏“老年迪斯科”乐了一阵。
老年职工不但有吃、穿、住等基本生活需要,也有对社交、业余文化、张扬个性爱好方面的需要。对于后者,记者在宝鸡市的“扶老携幼康复中心”的采访中印象尤深。78岁的刘守印老人退休前为西铁韩城工务段工人,家中有一儿三女,都在宝鸡工作,他便住进这家养老公寓。老人生性乐观开朗,他对记者说这里能吃现成饭,不用洗衣服(有服务员代劳),洗澡、理发不花钱,还能玩好。问咋个玩法,他说打扑克、搓麻将、下象棋,还说玩跳棋4个老汉都玩不过他呢。刘守印老人还有一个“绝活”就是磨刀子磨剪子,来敬老院时特地从韩城背来了家里的小砂轮机、油石。两年来不但院内厨房的菜刀、入住老太太的剪刀由他磨,连院内理发室的剃头刀子他也承包了。刘老汉的服务完全是免费的,而且以自己能为大伙作事为荣。同时入住的84岁的王海老人,退休前也是铁路职工,他在敬老院里读书、看报,门球、乒乓球、羽毛球都能玩两下子,在敬老院里活跃得像个小伙子,还被推选为老年门球队队长。记者采访时,他正在宿舍里钻研《门球裁判法》。谈起门球来他讲得头头是道,说院里当下就是缺门球裁判,自己有点基础再学学,在为弟兄们服务的同时,说不定还能拿个正式裁判资格哩! (明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