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最早农耕文明的土地,杨凌在关中产业带的发展中创造着新的农业文明的神话。承载着推进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使命的杨凌,在成立我国第一个农业科技示范区的五年来,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和入区高新农业技术企业的优势,始终把建设农村科技示范基地这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有效形式,作为示范工作的一个重点,先后在关中、陕北、陕南以及西北其他省的不同生态类型地区,建设了88个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涵盖了农作物良种、畜牧、苗木花卉、设施农业、生态农业、水利水保、荒漠治理等农业的各个领域。科技示范和示范辐射在打造着杨凌的品牌,使其成为现代化农业的科研和示范基地。
杨凌百合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脱毒百合种球工厂化生产示范基地,围绕杨凌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苗木花卉产业,种植了30个日光温室大棚和60亩大田生产高档百合鲜切花,使蒋家寨、元树村的种植户一季(4个月)最高收入就达到4000元。在榆林毛乌素沙漠荒漠化治理中,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的科技人员紧紧围绕建立能量有效转化、资源再生循环的农林牧三元复合结构,以促使当地恶劣的生态环境逆转为目标,对项目区的农田林网进行补植和更新,对流沙进行规划,栽植和播种了紫穗槐、沙打旺等灌草木1000亩,种草200亩,初步改善了项目区内的生态环境。
在杨凌像这样用科技示范带动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化的例子数不胜数。总的说来,科技示范不但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各地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业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路子,而且促进了生态环境的建设,带动了干部、农民办企业,给农民提供了一条创业路。
没有示范就没有规模,没有规模就难以实现跨越。在科技示范中,杨凌以“成立一家公司,建立一个基地,转化一项成果,形成一项产业,致富一方百姓”为目标。坚持制度重于技术,积极进行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探索出了以“公司十科技人员十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民增收和农科城科技示范的推广模式,使科技示范在“杨凌模式”中得以发展和深入人心,示范的规模和效益逐步扩大。据不完全统计,五年来,各基地共引进国内外优良种1500多种,累计推广600余项农业实用技术,推广面积8000多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多平方公里,累计产生经济效益115亿元,吸纳企业投资1亿多元,开展技术培训2万多场,培训农民300多万人次。数字是枯燥的,但这正反映出作为农科城的发展变化。
在“一线两带”中,杨凌以其独特的地位和科技示范作用丰富着产业带,使她更具备了快速发展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延伸着科技示范的主题,杨凌面对昔日的耕耘和收获,在加快建设“一线两带”中要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从建设性开发向开发性建设转变,从主要争取外部支持向自我发展为主转变,从发展产业为主向兴办产业和发挥示范作并重转变。力争到2010年,GDP达到50亿元以上,技工贸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区外示范产生带动辐射效益达到200亿元以上。
本报记者 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