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玉强
“官员文凭”是什么?有人说,“官员文凭”是“合法”而“不合格”的“水货”:有人说,“官员文凭”是“权学交易”的产物,是一种腐败。
其实,领导干部日理万机,工作之余不忘给自己“充电”,“读硕”、“攻博”,这是件好事。然而,奇怪的是,有些人平时不见翻过书本,可两三年后,却摇身一变,竟成了某名牌大学的“硕士”、“博士”。真是匪夷所思!
这并非变魔术。官员之所以不费吹灰之力,就在我国有限的教育资源上分享一杯羹:自然有其奥妙。
“官员文凭”是一种用权力和金钱换取的文凭证书,这些官员入学并不需经过统考,听课秘书代劳,论文别人“操刀”,答辩走走过场,学费单位报销,惟要自己亲自动手做的,就是捧回一份“金灿灿”的“合法”文凭。这种文凭拿得也实在太轻松了。
国人简直陷入“假”的怪圈。
吃怕假的,假了。穿怕假的,假了,用怕假的,假了。既然如此,几张“水货”文凭,也就是小巫见大巫了。商品造假的目的在于追求铜臭,那么颁发“变质”文凭的大学为的又是什么?其实这已是不言而喻之事。某有地位的官员能在哪个大学“就读”,就是给该校“贴金”,学校感到“添光增彩”且不说,仅这些官员带来的种种“好处”乃至可观的效益,却是许多大学争相求之而又不易得的。学校的这种公关职能的单位利益化,又进一步促进了“官员文凭”的规模化和产业化。
“官员文凭”虽是“水货”,然其学历同样灿然,招牌同样眩目。在千部晋升加爵的仕途中,“鱼目”同样可当“珍珠”,“南郭先生”可以走运。再说,在中国还有种怪现象,比如:“官员文凭”有许多种类国家教育部门并不承认,但组织部门认可;即使组织部门不承认,但行业内认可;行业内不承认,单位、部门却承认。因此“变质”文凭同样可以成为飞黄腾达的资本。林大娘的豆腐店要招个豆腐匠,她先让应聘者做盘豆腐亲眼看看,做成的,留人;做坏的,走人。即使你有剑桥大学或哈佛大学的硕士、博士文凭,没有真本事,也得落聘。试想,倘用人单位都有这样的用人标准,“变质”文凭不是见鬼去了吗?那么,是用人单位都不如林大娘了吗?当然不是,而是他们的头脑“太聪明”了。他们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倘大家都弄真文凭了,谁还欠你的人情债?
真是让人悲哀!
那么,“官员文凭”是什么货色?中央党校一位学者一语穿“的”:它是一种干部才有便利条件获得的“合法”而“不合格”的文凭证书;它是目前继续教育中的一种“畸形”现象,和干部权力、利益结合在一起了。这是“权学交易”,是一种腐败。
在“权学交易”中,作为一方传播文化的净土,高校虽难辞其咎,然更暴露了我们国家诸多制度和机制方面的漏洞。“权学交易”不仅冲击了我国的教育制度,使我国的学位制度大打折扣,而且还影响了干部队伍的整体形象和素质,
到了该引起重视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