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涌”是汛期大堤防汛用得最多的一个词。字典里没有解释。我理解,它的意思是汛期河堤渗水时不及时治理,由“渗”到“漏”,由“漏”到“管”,最终像管道一样向外涌水,那大堤不毁才怪呢。所以有专家呼吁:不要“管涌”之后再治“管”!
这句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是需要下些功夫的。关键是平时要注意观察,发现渗露及时采取措施,以使其行不成“管”状,才能确保大堤安全。否则,将会使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不应有的损失。
其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何止防汛这样的大事是如此,在不起眼的生活细节上,在举手投足之间,在工作中无不如同此理。譬如明知不对,少说为佳,以至歪风盛行,正不压邪,人心失落,算不算“管涌”;工作有部署,无检查,不狠抓,不落实,待到出了问题,才知道大事不好,算不算“管涌”;对职工群众的疾苦不闻不问,反映的问题敷衍塞责,脱离群众回避矛盾,从而造成矛盾激化,算不算“管涌”?我看都算。
细究起来,造成“管涌”的原因其实并不复杂。大堤“管涌”,原因在建设者、防护者是不是按质施工,精心勘护了;社会“管涌”,问题出在我们每一个自然人对各自所承担的工作是不是恪尽职守,认真负责的办事了。
“管涌”是一种现象,根治“管涌”,在于无论干任何事情都必须按规行事,照责办事。世上最可怕的莫过于积淀在人们心中的侥幸心理和无规矩意识。有一则老掉牙的寓言:一老者作寿,请其五位女婿各带一瓶酒来赴宴。其中一名“聪明”的女婿想,大家都会带酒的,我何不用水当酒送?老人将五位女婿的酒倒在大缸里,结果当大家舀出水来喝时才发现,其他人同样也做了“四加一”的换算。都心存侥幸,搭“别人规矩”的便车。可见,没有公共理性,不按规矩办事,个人的利益也会失去。我们所说的腐败现象,我们看到的不安全事故的发生,还有公路上有时出现的塞车现象等等,不都是这种心态导致的“管涌”恶果吗?
说一千道一万,责任意识是医治“管涌”的灵丹妙药。近些年来,我们的经济建设能够取得较快的发展,在世界经济整体不景气的情况下仍能保持较高的增长,遇到像亚洲金融危机的考验和大的自然灾害时都能从容应对,度过时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有一个负责的党和政府,有一大批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干部。如2002年汛期虽然洪水很大,但沿江大堤固若金汤,那就是建堤不马虎,不搞豆腐渣工程的结果。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要我们打牢“责任”这个基础,就没有防不住的“管涌”。
(罗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