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小额诈骗
一位南方来京打工的小伙子应聘工作,就遭遇到了这样的诈骗。小伙子刚到北京的时候,希望借助报纸上的招聘广告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由于来京的时候,已经有同乡警告不要找中介公司,以防上当受骗,所以,小伙子看招聘广告特别细心。终于,他看到了一个适合自己做的工作,而且是公司直接招聘的,没有任何中介的嫌疑,小伙子打完电话后,就前去应聘,结果被骗了230元钱。小伙子给记者带来了那份引他入“虎穴”的报纸。上面的广告是这样写的:
本公司是一家从事品牌产品的市场宣传及销售的专业化公司,现急需以下人员:专柜促销若干名,理货、库管各5名,专职或兼职均可,18—35岁,月薪50元/天+提成,学生亦可兼职。办公室助理1名,前台话务员2名,应届毕业生优先。另招:工程部水、电工2名,男性,3年以上经验。小车司机3名,45岁以下(其中女性1名),月薪1200—1600元,公司解决食宿。以上人员如无特别注明外,性别、户籍不限,携带本人有效证件于10月15日之前到本公司人力资源部面试。
拿着这份报纸,记者沿着南方小伙子被骗的“道路”走了下去……
打电话对方很谨慎
拨通电话,对方是一个男的。
记者:我想找一份工作,看到了你们刊登的广告,想问一下自己能不能做。
对方:你是哪里人?(小伙子曾经对记者讲过,对方首先要确定你是不是本地人,如果是本地人,就说人已经招够了。)
记者:山东人。
对方:你是做什么的?
记者:我过去跑过业务,拉广告的。来北京想做推销工作,你们的促销是在哪里做啊?
对方:在商场里面,你来面试一下吧。
记者:需要带什么东西吗?比如暂住证之类的。
对方:不需要。
记者:需要交押金吗?
对方:(很警觉的样子)我们不收钱,你直接来面试就可以了。
第一次交了30元
记者辗转来到××写字楼,敲响了房门。一个女的拉开门出来,问记者是不是来应聘的;记者说是的,对方说里面有人正在签协议,让记者在外面等着。那个女的随手又把门关上了。(受骗的小伙子告诉记者,对方屋里从来不让两个以上的应聘人同时在场,“他们都是一个一个来的。”)
不一会儿,刚才见过面的那个女士让记者人内。
“你来面试什么工种?”对方问。
“你们看我的形象和文化程度适合做什么工种?”记者告诉他们自己是高中毕业生。
“促销和库管什么都行。”对方很干脆地回答。(在他们刊登的广告上,促销和库管是“月薪50元天+提成”。)
“你先交30元吧,”对方对记者说,“交30元以后,我们给你留住这个名额,就不再往下招人了。”
记者交给他们30元,对方没有给开任何票据。
第二次被骗200元。
记者准备走的时候,对方又说让记者下次来的时候带200元。记者问:“你们不是不收押金吗?”对方说:“这不是押金,是保证金,你什么时候不做了,我们还退给你。”
记者再次如约前往那个简陋的“人力资源部”。
他们先让记者把200元保证金交上。然后,一个姓杨的女士让记者签劳动合同,她拿着合同指着“乙方本人签字”的地方,很急地催促着记者赶紧签,说外面还有人等着。
记者签完字,对方交给记者一份《推荐信》,上面写着:“××食品公司徐小姐您好:现有我公司×××,前往您处联系送货员一事。请予接洽,希协助为荷。如贵公司有其它用工需求,请您随时与我们联系。联系人:杨小姐(盖章)北京××劳务派遣有限公司,谢谢合作。”
他们让记者按推荐信上写的地址去应聘。
他们坚决不退钱
记者找到了××食品公司。一个男的告诉记者,这里月薪500元,管吃管住。(受骗的小伙子曾经告诉记者,他看到那个公司不怎么正规,月薪也不是“人力资源部”所说的1500~,就返回找他们。“人力资源部”的人告诉他,他的工作被“上面公司调整”了,具体怎么回事儿他们也不知道。然后,“人力资源部”又让小伙子到一个销售汽车的地方去应聘,小伙子觉得自己个头不高,不是很合适。“人力资源部”的杨小姐说:“你的条件完全合格,肯定没有问题。”奇怪的是“人力资源部”竟然不知道这个销售汽车公司的确切地址。小伙子费了很大劲儿也没有找到地方,就打电话询问,这家汽车销售公司明确告诉他:不要男的。小伙子返回“人力资源部”,试图讨回200元“保证金”,对方拒不退还。)
记者返回“人力资源部”,要求退钱,对方坚决不同意。记者索要发票,对方说,他们的会计每个月去一次,要等一段时间。然后对方“委婉”地告诉记者:如果你觉得这个工作不行,可以在家等着,有合适的我们马上通知你……
经过这次经历,记者敬告广大读者:找工作一定要细心,以免遭遇陷阱。
(据《华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