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固守信念

——记西安市人民满意民警王金河

2023年10月15日

在西安北关地区,提起民警王金河,无论是他所在的北关派出所领导和同事,还是当地群众,都会说上一大堆,这里没有刀光剑影的惊险,没有血雨腥风的刺激,有的只是一位年近50岁的老民警情系老百性的信念。

秉公执法,一点人情都不讲

1978年,25岁的王金河部队转业,成了北关派出所一名普通民警,24年过去了,王金河派出所的“工种”干了个遍,北关所的段区也差不多轮了个过。但他秉公执法不讲情面的性格始终未变。

当户警时,王金河管辖着2700多户居民户口,每年经过他的手就有10多个“农转非”名额,一些不够条件的就托人上门,面对亲朋好友的嘱托,面对辗转送来的丰厚的礼品礼金,他总是婉言拒绝,排除一切干扰按每个人的困难状况排出先后,上报领导审批。有人说:“金河,你咋一点人情都不讲?”他就说:“我做事凭的是良心,该办的就办,不该办的不办,啥时候都问心无愧。”

有一贫困户缪某,结婚10多年,妻子和孩子报不上户口,全家一直靠买议价粮度日,已到入学年龄的孩子因家里交不起昂贵的“借读费”,呆在家里上不了学。王金河知道后,主动找到了缪某,告诉他根据条件可以为妻儿申报西安市户口,并亲自跑来跑去帮助他准备相关材料。几经周折,缪某一家的户口终于得到了解决。事后,缪某一家感激万分,来到所里偷偷将500元塞到王金河的枕头下。王金河发现后,又将钱送了回去。

对待百姓,一份难觅的真情

2000年夏天,西安市公安局“三满意”工作调查组在北关暗访,龙首东区居民们反映了一个情况。原来,从1999年以来,总有一个穿警服的人来这里照料一位孤苦无依的老人,有时送米、送面,有时帮着打扫房子,口齿不清的老人连那人叫什么都说不清。看相貌,那人又不是管段民警。热心的群众一心想搞个明白。

调查组将这一情况通知了北关所,所领导查了几天也没着落。最后,来所里办事的群众从民警公开栏中找到了那个神秘人物——王金河。

事情说起来还真有意思。1999年春天的一天,王金河骑车途中,发现路边一住户的窗户发黑。他心里就犯嘀咕,思量着抽空去瞅瞅咋回事。没过两天,一位年迈的老太太来所里换户口本。户口本要交六元的工本费,老太太身上只有三元钱。王金河就垫钱给老太太换了户口本,望着老人颤悠悠地背影,他又实在不放心,便追上去,开上车将老人送到家中。老人的家里正是那户让王金河困惑的“黑房子”。原来,老太太年近90岁一人独居,靠邻里的接济和三个儿子时有时无的生活费勉强度日。没钱买煤,就拾些柴禾在屋里点火烧饭,天长日久,烟将房子的墙壁和玻璃熏得黑乎乎。

从此,这位老太太又成了王金河的一份牵挂。每逢下段他就时不时绕到老人家里,陪老人说说话,帮着收拾房子,并每月从工资里拿出几十元钱资助老人,逢年过节还和妻子拎上老人爱吃的食品去探望。这不,最近他又帮老太太办了“低保”,难怪老人见着他乐得合不拢嘴呢。

干什么事都要负责

25岁到49岁,人生最灿烂、最充实的一段年华,王金河把他奉献给了自己的工作,“对老百姓负责”是他固守了24年的信念,为此,他默默无闻地工作在一线,踏踏实实的干着信念中应该干的事情。“不求别的,只求对得起良心,对得起身上的警服,对得起党员的称号,对得起国家发给咱的工资。”

二十多年来,王金河先后获得了许许多多的荣誉:陕西省优秀人民警察、西安市劳动模范、西安市人民警察标兵、西安市政法系统先进个人、西安市人民满意民警……

本报记者 刘公望 通讯员 李玲

上篇:没有了
下篇:谁是怪物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2/11/2002110502-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2-11/05/307621.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