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地普遍推行了任前公示制度,此举对治理用人上的腐败无疑是一个有效的办法。但是,在推行任前公示上,一些地方和部门往往把公示当作成一种“公式”,只要一对某干部进行任前公示,无非便是姓名、年龄、籍贯、学历和工作简历等诸如此类的套路,至于该干部有何特长、有何优势往往言显吝啬,至于有何缺点更是讳莫如深,避之不及。
近日,笔者读到这样一则新闻,让人耳目一新并浮想联翩:49岁的管理学硕士、曾任中共交通部党组书记、副部长的张春贤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中被任命为交通部部长。或许不光是这项重大的人事任命引人注目,更令人感到引人注目是这项新颖而务实的任命理由:张春贤“敢抓敢管,善于处理棘手问题”,“有改革创新精神”,“作风务实”,处理问题注意从调查研究入手”,但也存在“有时抓工作过于具体”的不足。
应该说,这样的任命理由是让人信服的,它既充分肯定了这位候任交通部长的优点,也如实指出了一些工作上的不足。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不仅打破了长期以来上级在启用干部上只讲好话重鼓励、不谈缺点怕消极的惯例,而且显示了我党在使用高级领导干部上辩证看待、不求全责备实事求是的态度。这种公示才是公正客观的公示,才是令人信服的公示。实际上,一个人其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在对这些干部进行任前公示时,以一种客观的方式进行介绍,或习惯说的“一分为二”,一是往往比较容易让人所接受,不但不会影响候任干部的形象,反而使人感到更亲切、更具体,无形中会消除人们对干部的距离感和仰视感:二是有助于人们进行有效地监督,之于候任干部,这种评价可有利于使其闻过改之。而只讲“一点论”,或只讲成绩,不讲缺点以“完人”形象出现,人们反倒不那么乐于接受。
干部任前公示增加其优缺点,是一种进步,更反映了民意。本来,评价一个干部与评价其他人物一样,需要的是实事求是,而不是追求“实事求美”。 (石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