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千河
用“焦头烂额”来比喻眼下中国足协的窘态,我看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上届国家队在世界杯上的拙劣表现,国奥队在亚运会上的失利,国青队在多哈的丢人显眼,龚建平和孙培彦涉嫌“黑哨”收受贿赂的被警方拘捕,再加上选帅中遇到的一厢情愿的尴尬。事事使足协无不感到“头大”。有权威媒体说:足协已迷失在了选帅的森林里。我看这话也不假。
说“迷失”,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说足协在选帅这件事上,非旦没有吸取先前的教训,反而再次钻入了过于迷信洋教练的死胡同。
应该说,主教练对一支球队是至关重要的。但别忘了最基本的,也是最简单的一点,这就是足球是团队竞技的运动项目,讲究的是技战术的攻守平衡,且球是最终靠球员来踢的。倘若死死抱定引进国际一流的教练,就能使国家队在世界杯上取得好成绩的观念不放的话,我看这一想法肯定会再次泡汤的。
我不太清楚米卢算不算国际一流教练,霍顿又是不是?如果他俩都是,哪为啥带出的国家队的战绩会是那样?如果不是,当初为什么会引进?!一次次的引进,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总结教训,但真正能引以为鉴的教训究竟找到了几条?洋教练已引进了三位,中国有句古话叫“事不过三”。啥意思?足协的决策者肯定懂,用不着我饶舌。我只想说的是,我们应以什么样的心态来看这40多年来,足球在中国的遭遇;再次组建的国家队的目标应定在哪里?明白了这一点,选师的问题就简单了。
足球在中国的遭遇,实在不敢恭维。过去和日本、韩国还有一拼,而如今,竟然在2球领先的情况下被越南队逼平;4:0输给卡塔尔,岂不让世人笑掉大牙。显而易见,把下届国家队的目标定在世界杯上是不切实际的。因为,一个人以为抓住自己的头发往上拔,就想着能飞起来,这可能吗?所以,眼下的关口是怎样赶上和超过日本和韩国的足球水平、跨过了这两道“坎”,何愁进不了世界杯决赛圈!
另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问题,这就是球员的心态和素质。不具备健康稳定的心态,没有好的人品、过硬的脚下功夫和临场的技术素养,请来再好的教练也于事无补。看个头,比体格,我们的队员在日本和韩国队面前算得上是人高马大的,但在场上的发挥和对抗明显处于劣势。原因在哪里?足协的决策者说得清吗?因此,找希丁克,寻特鲁西埃也好,选享根也罢,但不要忘记:鲁班也无能在沙滩上盖高楼大厦,更不会用榆木疙瘩雕出美伦美奂的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