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紫阳县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思路,果断拍卖了处于困境的县水泥厂,使国家、私营业主及职工三方受益。
紫阳水泥厂1985年建成投产,后经扩产年产达4.4万吨,是山城紫阳数得着的企业。1997年后因成本增加、贷款沉重、缺乏流动资金,县上曾两次向外租赁该厂,因承租人搞短期行为,导致外债加重,并拖欠职工工资达6个月之久,至今仍未发放。
面对如此境况,县政府果断决策:向社会公开拍卖该厂。今年8月,浙江人马德恩中标后,将厂名更为浙陕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投入资金358万元进行主机改造,使年产量达到10万吨。同时增加了职工劳保福利,修了浴池,办起食堂,实行8小时工作制,每月按时足额发放工资,还为主要生产岗位工人投了保险。
企业运转正常后,地方有了税,业主有了利,职工也得到劳动应得的报酬,企业发展之路越走越宽,职工的向心力也日益渐增。前些日子,运输皮带故障不断,看磨工赖真顺实地察看后,主动向总经理请缨,立下军令状,解决了这个生产上的“拦路虎”,企业当即奖励他500元,并高度赞扬了他这种与企业共命运的精神。 (杨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