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同志:
11月25日《经济日报》刊登了《青岛企业解读:这里的大企业和企业家为什么这么多?》一文。此文扼要介绍了青岛几家驰名企业不凡的业绩和曲折的成长经历,使人钦佩当时青岛市领导的胆略和魄力,企业家的恒心和毅力,也使人自然想到西安乃至陕西的大企业和企业家为什么比青岛少的问题。青岛除了位居沿海和开放较早的优惠政策外,其它的条件都不及西安,像城市规模,经济基础,交通运输,科研实力,旅游资源和文化积淀等。问题在哪里?在于观念转变和制度创新?还是产权改革和超前意识?文中仅就青岛市几家著名企业为例,介绍了市里的一些做法:①彭作义临危受命任青啤总经理后,以全新的市场观念管理企业。为了保证青啤的新鲜度使产量和利润暂时下降而遭到非议。市领导调研后肯定了彭的经营战略和方针,青啤的真正发展就是从此时开始的;②对企业家推行年薪制;给澳柯玛市级企业的权限;为保证海信的发展撤销市电子仪表总公司。③在彭作义任青啤总经理时,市里就提议配两名总经理助理;彭英年早逝后,其中之一的总经理助理金志国顺利胜出。具有启发意义的是,这个金志国曾任西安汉斯啤酒的总经理,把西安汉斯由亏损企业变成当时西安最大的利润大户。金由西安到青岛,由汉斯到青啤,除个人原因外,市里是否挽留?当时金任总经理的待遇是不是偏低?要知道青岛市实行企业家年薪制的主要动因是认为企业家是企业的关键资源,其所得与其付出要有相应的报酬,如果是偏低,西安的领导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事,去解决这个问题?
当然,西安和青岛两市不能简单去类比,但把我们自己走过的路想一想,思路理一理,紧紧把握住西部大开发的契机,使西安发展得更好一些,更快一些,使西安的大企业和大企业家再多一点,无疑是有益的。 陕西齿轮总厂财务处 党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