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其中加快经济建设是目的,坚持和深化改革是手段、是措施;通过改革为我国经济注入生机和活力,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最终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由此可见改革的重要性。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贯穿着三条主线,一是经济运行机制的改革,二是所有制改革,三是分配激励制度的改革。党的十六大报告对这三方面的改革都作了全面论述,为改革指明了方向。
关于经济运行机制的改革。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这就要求我们既要重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又要重视发挥计划、财税、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节作用。应该承认,社会主义在其建立的初期,计划经济发挥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积极作用,创造了经济高速发展的辉煌。但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环境的改变,单一的计划经济越来越暴露出了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诸多弊端,长期的低效率和惊人的浪费导致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所以必须对这种经济运行方式进行改革,引入市场机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速度。同时应看到,在由计划向市场转变时期,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现象和问题。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消费不足和通货紧缩,东西卖不出去,迫使大量企业停产半停产;职工下岗失业收入减少,需求更加不足,导致物价一降再降,形成恶性循环。探寻这种经济现象的根源,有人认为是老百姓消费心里“买涨不买跌”;有人认为没有刺激并生成新的消费热点;有人认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力度不够大,投资不足等。其实这些都不是根本原因。最终的原因是市场经济规律在起作用,当有钱人消费已经“饱和”而普通老百姓没钱消费时,必然出现消费不足。怎么解决生产与消费这对矛盾?十六大提出了增加就业,扩大内需,深化财政、税收、金融和投融资体制改革等宏观调控措施。总之,选择市场化取向绝不能放弃宏观调控。
关于分配制度改革。十六大确定的方针是,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按劳分配实际上是平均主义的“大锅饭”。10多年的改革砸破了“大锅饭”,按劳动的质量进行分配,让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收入悬殊问题。目前我国已出现了一些亿万富翁和百万富翁。而同期我国还有近6000万人年均收入不到300元,2000万城市人口月均收入不到200元。资料显示,80年代我国的基尼系数是28.8,90年代是38.8,1998年已达到45,超过了安全警戒线。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