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我处处为别人着想,实在划不来。我却不这么认为,人活在世上就是要有所贡献。
——高开发
采访车在遮天蔽日的灰尘中,在凹凸不平的山道上颠簸着、摇摆着、挣扎着、喘息着。爬上高高的山梁,滑下斜斜的徒坡,转过山道十八弯,终于来到了目的地——安康市汉滨区运溪乡三里村。
山不再那么高,坡不再那么陡,触目的也不再是那些荒凉。错落有致,高矮适中的群山紧紧地相依相偎,形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洼地。一条时而缓,时而急的小溪绕山而过。山道旁,坐落着一排整齐的砖瓦平房,这就是我们要采访的主人翁——高开发的家。
胸怀大志 自学成才
采访高开发是一件愉快的事,因为他是一位性格开朗、健谈幽默的人。高大而健壮,幼黑而粗糙的皮肤、爽朗而开怀的笑声,无不透露出大山子民的憨厚与纯朴。他从小就有远大理想,要成就一番事业。他只要认准一个目标,就一定要去实现,哪怕前进路上有多少艰难险阻,都要坚韧不拔地走下去。小时候家里很贫穷,但他以顽强毅力,忍受寒冷与饥饿的折磨,忍受着小小年龄不该承受的劳动重压,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了小学、初中。本该继续升造,可由于弟妹渐渐长大,家庭生活越来越贫困,看着愁眉苦脸,哀声叹气的父母,他毅然决然辍了学,开始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这种生活对大多数初中毕业回乡务农的人来说,可以就此罢休,服从命运的安排,与土地一辈子为伍,然而,辛勤地耕作,微薄的获得,使高开发面对青山大声疾呼:“再也不能这样过,再也不能这样活”。从此,他跟着舅舅开始当兽医,舅舅带着他,跑遍了大山小川,走村串户,从药性到认病都一一精心传授,高开发白天四处行医,晚上灯下苦读,研究病历,苦记处方,医术提高很快,一时间四邻八乡,都纷纷上门求医问药,舅舅乐得逢人就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有了名气的高开发该满足了吧?没有。他又开始关于人体疾病的研究,由于他精心钻研、勤学好问,加上天资聪慧,很快掌握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法,并且卓有成效。
好运常常关照有心人。高开发喜逢西部开发之际,一路上风风火火,高歌猛进,先后办起了几个商店,生意越做越人,生活越来富裕,但他并不满足于物质生活的享受,而是向高层次追求,他订了许多报刊杂志,如:《农村百事通》、《演讲与口才》、《陕西农民报》、《陕西工人报》等,每天还坚持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节目。90年他任村民小组组长;92年把任五里村委会主任;同年4月调任为该乡企业办主任;95年参加企业管理自考;97年获中专学历;98年参加了汉滨区招干考试,并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
励精图治 造福于民
获得成功,但走向成功的路却是漫长的。挑战再挑战,就能发现新的自我;跨越再跨越,就是新的境界;奉献再奉献,就是人生的价值。
富起来的高开发,自学成才的高开发,没有忘记生他养他的运溪乡民。虽然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然而地处深山的运溪人,有一部分仍然在贫困线上挣扎,这是高开发感到心里隐隐作疼,他时常拿出钱财,接济一些生活十分拮据或急需帮助的人。然而,这一切都无济于事,贫穷的依然贫穷,这使高开发深深地沉思起来:怎样能使村民脱贫致富?他先后协助几家贫困户分别制定了脱贫方案,有的办起了商店,有的办起了粮食加工厂,粉条加工厂,有的养鸡、养羊,有的种桑、种姜、种药材。功夫不负苦心人,几经努力村民们的经济收入,终于有所改观。他的威信也在群众中日益高涨起来。特别是他在走马上任乡企业办主任时,面对的是破房、露粱,无大门的办工场地,接手的是一包烂帐、一枚工章。灰心了吗?没有。高开发几经思量,信心十足地走进信用社大门,得到的一句话是、“给乡企业办贷款,没门,你私人贷款,可以”。高开发便用私人名誉贷了几万元,然后着手修建办公场地。紧接着他为运溪乡办了三件大事。门市部、油房、烘茧灶,这三大项目使已倒闭的运溪乡企业办起死回生,利润连年上升,既还清了贷款,又富裕了一方,使地方经济焕发了勃勃生机。在学习江泽民“三个代表”活动中,高开发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的精神内涵,为民办实事,他针对所包华洲村的遗留问题,组织村干部、村民反复学习“三个代表”,让农民真正理解,弄清“三个代表”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协助村民解决了用电问题,使运溪乡村民用上电,解决了公路遗留问题与水利工程配套问题,使得这个村水、电、路畅通无阻,便利了村民,为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高开发本人在学习“三个代表”中写下的日记、心得、工作总结、工作安排、材料整理,均得到乡领导的好评。村民们说:“这样为民办实事的好干部,我们信的过”。
立足长远 尊师兴教
管子日:“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高开发深知,要使一个地方的经济长久腾飞,永远的富裕,人才是关键,而人才来源于学校的培育。因而,他十分注重教育事业。运溪小学由于种种原因,坐落于两沟之间,半坡之中。校舍破烂,面积狭小,无活动场地,教师食宿成问题,严重的影响办学质量,高开发和村干部几经商量,终于决定新建小学校舍。开始建成的校舍是土木结构的“四炮台”型,由于经不起风吹雨打,前前后后,被动过“七次大手术”,可谓伤痕累累,面目皆非,既严重的影响了办学质量,又不符合“普九”验收达标。因此高开发和学校校长、村委会一班人商定,重新建校。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做点好事也并不难,难得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建校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却是难上加难,首先面临的是资金问题,高开发多次召开村领导班子会议,村民大会商量解决资金问题,号召人人集资捐款,为教育出点力,高开发既用私人名誉给学校贷了款,又拿出自己的钱给学校垫付各种材料费,在建校期间,用自己的私车给学校拉运各种建筑材料。风雨无阻地定时检查施工质量,及时地解决施工过程中的一些棘手问题,他时常放下自己的生意不做,家事不管,黑更半夜地守在施工现场。这种公而忘私的精神得到校长、教师、家长的声声赞誉。采访中一位老翁竖着拇指对我们说:“开发这娃,没说的”。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高开发自始至终,对老师有着深厚感情,对每一位教师他都是毕恭毕敬的。他时常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尊敬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他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要把老师当圣贤一样看待”。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去年教师节他用私人钱,把全体教师请到食堂进行慰问,并送给每个教师一斤月饼,一把水壶对于每年学校考试成绩好的班主任及代课老师,高开发私人掏腰包给予奖励。虽然说礼品轻。奖励少,但体现了干部对教师的关心、爱护、尊重,对教育事业的支持,从而有力地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进展。
雕玉之人,人中之玉。当我们与高开发谈起未来时,他神飞色舞,豪情满怀地谈起及他对未来的设想。他说学校校舍还比较紧张,他打算3—5年内投资5—8万元,新建一座教学楼,让学校有更好地育人环境。还打算给运溪乡办起2—3个企业,彻底改变运溪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在适当的时候再建成一所老年人活动中心,使老年人老有所养,安度晚年。
好大的气魄,好宽的胸怀,好远的见识,好新的理念!飞翔吧,再飞翔,乘长风飞翔!
本报安康记者站 张春生 唐登林 杨琳
高开发同志正在认真工作
安康市汉滨区运溪乡三里村小学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