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的改革已进入总体攻坚的新阶段。现实的情况表明,实现改革的新突破,面临着许多社会问题和文化理念方面的问题。相对于改革开放初期而言,现阶段改革出现的某些问题既有体制层面的深层次问题,同时又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
封建残余的文化观念对于我国发展市场经济是一个直接的威胁。文化观念的对立与冲突,已成为继续推进改革的严重障碍。第一,人治文化与法治文化的对立冲突;第二,官本位文化与民本位文化的对立冲突;第三,全能政府观念与有限政府观念的对立冲突;第四,政府主导观念与市场主导观念的对立冲突,等等。不彻底清除封建文化残余的影响,市场经济原则就会受到严重扭曲。搞不好,甚至还会产生一个低效率的、腐败的“市场经济”。
先进文化的建设需要同时从制度和观念两个方面着手,而制度创新既需要以观念变革为先导,同时又是观念变革的主要体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具有自上而下的命令型、控制型的特点。它所依赖和运行的基础是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层级结构组织及党政企职能的高度一体化。这种高度集权的体制曾在建国初期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20多年以来,生产力增长方式和经济管理方式已经有了重大的变革,尤其是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因此,制度安排和文化观念应当适应这个变化了的新情况。
第一,在制度创新和文化观念变革中要逐步推进由权力社会向能力社会的转变,弱化权力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使广大劳动者都能够在法律、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以自己的能力来获取资源,并取得自身的提高和发展。
第二,要逐步从单向控制的行政体制向协商、合作的管理机制转变,在健全有效的层级管理的同时,更要努力建立网络化、扁平型的管理机制。
第三,要逐步从国家社会向公民社会转变,变革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人们已经固化了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干部”、“就业”等某些不合时宜的传统概念,开展社区自治、行业自律,鼓励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树立公民自尊、自立、自强的独立人格。
我国的反腐败也同文化建设有内在联系。需要警惕的是,改革进程中的一些不正常、不健康的社会现象被一些人当作“市场经济条件下正常的游戏规则”接受下来。这种观念性腐败是极其有害的。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需要新的制度和观念来支撑。制度问题和文化理念问题不解决,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就有可能受挫。
(据《周末》迟福林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