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5年来,我省把中小企业结构调整始终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按照专、精、特、新的发展方向,从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三方面进行调整取得了新的进展。
在调整所有制结构方面,省上采取资产重组、产权置换和出售拍卖等措施,使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行业和领域有序退出,提高了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据不完全统计,到2002年12月,我省已经改制的国有中小企业中,国有经济全部或大部分退出的有2493户,占已改制企业总数的55.39%,到目前为止,我省中小企业中非公有制企业户数与公有制企业户数之比为92比8,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占全省的比重从1997年的11.8%上升到2002年的40%,使中小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调整产业结构方面,我省按照国家制定的《产业指导目录》,结合我省实际,对产品没有市场、长期亏损、扭亏无望、资源枯竭的企业,以及浪费资源、技术落后、质量低劣、污染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安全隐患严重的企业,坚决“关、停、并、转”。对机械、电子、服装和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先后投入技改资金130多亿元,进行改造和提升。对参与新兴产业开发的中小企业,从资金、人才、服务环境等方面给予优惠,积极扶持发展。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从1997年不足3000家,发展到2000年的7531家,居全国第三位。在调整企业组织结构方面,坚持择优扶强的政策,对产品信誉好、销售收入大、市场前景广的优势企业,采取积极的扶持政策,促使快速发展。5年来,全省涌现出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优强小企业120多户,成为发展我省特别是县域经济的重要力量。对配套能力强、经营信誉高、产品质量好的中小企业,鼓励他们成为大企业的“小伙伴”、“小兄弟”,在广泛开展配套协作中求生存谋发展,对发展潜力大、效益增幅高的中小企业,坚持以资产为纽带,以名优产品为龙头,采取股份制改造和组建企业集团的形式,实施“小巨人”工程,先后设立股份公司160多户,企业集团32家。对于这些成长型的中小企业,省上从资金、人才、信息和市场开发等10个方面提出优惠措施,进行重点扶持,促进和带动了一大批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
本报记者 毛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