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德铭
也许有些读者看了这个题目,会讥笑笔者居然提出这么个可笑的问题。但真正提出这个问题的却是一位老农。有日早晨,我在工厂外边的田野里散步时,一位老农问我,中央电视台是几级干部?我说中央电视台是事业单位,不是干部。他说,你说的不对,我看中央电视台比省长、市长大,你看那些手拿话筒的小女娃子,在电视里这么一吆喝,那些当官的就坐不住了。我当时想,和这位没文化的老农一时也扯不清,便笑笑离去了。
然而,当我回家之后,再仔细琢磨老农这句话,却觉得他很有些道理。比如,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倡新的道德风尚时,中央电视台先后对北京、上海、武汉、沈阳等大城市的不文明现象进行了曝光。但时隔不久,我们又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里,看到这些被曝光的地方很快就“旧貌换新颜”了。固然,这种“闻过则改”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但看到这些“新闻”,总觉得心里有点苦涩。试想,这些被曝光的地方,又不是林海雪原里的夹皮沟,它们都在领导们整日生活的眼皮子底下,难道连街道旁的垃圾成堆、街头电话亭被人破坏、一条街一条街的脏、乱、差……都没有看见,也没有听人反映过?为什么非要等中央电视台曝光之后,才大动干戈,进行整治呢?君不见,每当中央电视台记者要采访那些主管单位领导时,许多正职都不愿露这个脸儿,而是让个副职出来应付一下。但即使这些不负主要责任的副职,也是如坐针毡、谈话如鱼刺在喉的样子,让观众看了都替他们感到难受。
笔者曾在报刊上看到过谈《焦点访谈》节目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文章,据说《焦点访谈》节目组每天都要收到大量群众来信,他们便在这些来信中寻找新闻线索。如果觉得来信可以直播,就在该节目开始时直播,如果觉得事关重大,值得曝光,就组织人员下去采访,而且这帮哥儿姐儿们,一来都是有点“黑脸包公”精神,只要认为需要曝光,就是“太岁”头上也敢动土;二来都是有点“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当第一次曝光后,你无动于衷,那么就给你进行第二次曝光,看你还能“稳坐钓鱼台”?比如某机场出租车司机滥宰客就是一例,直到记者第三次来采访时,主管领导才不得不明确表示:要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彻底解决该问题。于是,笔者寻思,那位老农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奇怪的想法,就是因为在电视里有这类报道所致。
其实,若想改变这种令人尴尬的局面也不难,那就是变被动为主动,少坐机关,多深入基层,多听听来自群众中的呼声,将自己所管辖的地区、部门的工作认真做好,让你中央电视台无光可曝,你们一旦来了,只能替我们做不花钱的“广而告之”。比如,薄熙来在前些年刚任大连市长时,还鲜为人知,但为什么没有几年工夫,却在全国声名远播?就是他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中,棋高一着,抓出了成效。因而中央电视台便经常请他上镜头。与那些曝光镜头所不同的是,他每次站在大连市的幽雅环境中回答记者提问时,总显得是那么的落落大方,底气十足,完全没有那些被曝光者“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尴尬。所以,还请各位领导都能从薄熙来那儿取取经,争取多在中央电视台上些增光添彩的镜头,尽量让他们无光可曝。因为老曝光,终归不是一件光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