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宗翔
美丽的宝岛台湾与祖国大陆血肉相连,台湾的民间年俗与祖国闽南地区基本一致,但也有其特有的情趣。
辞灶。在台湾,腊月十五是“尾牙”,尾牙之后就闻到过年的气息了。腊月二十四“辞灶”(送灶神),是年节的开始。辞灶所用的供品,除了牲畜之外,还有甜瓜、香料和茶等。
贴春联。除夕这天,台湾家家户户在大门门柱上贴春联,接着还在门扉、厅堂贴“福”、“禄”、“寿”等吉祥字的红纸或五彩福符,甚至在米缸、养家畜的栅栏上都贴上“福”、“春”字样的小红纸,象征新春瑞祥。除了贴春联外,很多人家还要张贴年画,象征吉祥喜庆。
围炉。又称“年兜”。一人黄昏,各家各户点烛燃灯,厅堂八仙桌及卧房桌上都特别放置一碗“春饭”,即在白米饭上面插一朵红花——“饭春花”,取“岁岁有余粮,年年食不尽”之意。除夕之夜,一家人围坐于一桌吃饭,俗称“围炉”。桌上摆满年饭,桌下放置火盆。参加“围炉”的人不论大小,桌上的每样菜都得下筷子,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以讨吉利。“围炉”时的蔬菜,有的不用刀切碎,洗净后连根煮熟,连头带尾吃进肚里,以祝长寿,家里有人外出未归,要在摆桌椅时专门留出位置,以示家人对他的思念。
走春。是台湾民间“拜年”的一种俗语。当地流行一首民谣:“初一早,初二娇,初三到饱。”意思是说:初一接春,走亲访友,人们都早起床,早放鞭炮,以示喜乐常临。初二娇,也可走春,一般出嫁的女儿要归家省亲,而夫婿也要同行,故俗称“迎婿日”。初三,台湾俗称“赤狗日”,“赤”字与台湾话“穷”字谐音,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日子。因而人们多不出门,早吃早睡,恰好休息一天。
在台湾,正月初四要“接神”,把灶神及诸神接回人间。正月初五是“隔开”,意为春节结束,商店开门应市。正月初六是“清除水肥”,农民特别重视这个祭日。正月初七是“人生日”,即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团圆欢叙。正月初九“天公生日”,是新年中最热闹的一天,家家都以五牲六畜祭拜,又演戏又诵经,饶有情趣。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耍龙灯,猜灯谜,吃汤圆,逛庙会。舞灯者竞相献技,观灯者如潮如云,通宵达旦,尽情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