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无论是行走在大街小巷,还是徜徉于商场超市,不难感受到年末的消费潮正如热浪般扑面而来。然而,无论是开元、民生商场,或者苏宁、国美电器,还是家乐、人人乐超市,除了不遗余力地抽调人员、筹备货物、丰富产品品种等,其商业营销策划也在紧锣密鼓进行之中。
然而,细心的消费者也许能够觉察到,大大小小的商家所营造出的看似眼花缭乱的促销活动,其实大多都只是虚张声势而已。
事例一,某超市购首饰玉器“满贰佰送壹佰”,但从该商场购首饰玉器满贰佰元得来的100元并不能直接购物,而是第二次选购这里的首饰玉器才能抵用,实际上是吸引消费者循环购物。还是在这里,以前商品都是打5折,比如960元一对的玉镯,5折即480元,现在“满贰佰送壹佰”,即送400元以下的某类首饰玉器,这样一算反倒比以前贵了80元钱。
事例二,有段时间,某某电器重点推出“3300元礼金套券大放送”活动。如果仔细观察花花绿绿的礼金套券宣传书,就会发现原来商场把商品按可优惠的价格分为16大类,比如凭此券购冰箱可优惠100元;购洗衣机优惠60元,如此等等,而所谓的3300元礼金套券就是所有可优惠价格之和即100+60+……,也就是说哪位顾客真想拿到这货真价实的3300元,就得购买热水器、消毒柜、微波炉、彩电、空调等16类商品,其总额早已过数万。单价商品限用一张,不兑现,不找零,惊爆、特惠机型不使用本券。
事例三,市中心一大型服装商场“限量打折”,广告牌上大大地写上2折,紧跟着一个小的不得了的“起”字,在商场里逛了几圈,也没找见“20元的名牌西服”、“80元的真皮大衣”,问售货员,答曰:“完了。”还有鞋帽部,宣称全场5折,但一半商品标签上写着8折,再回头看广告牌,一个不起眼的位置写着“特例商品除外”,原来一半的商品都属于特例商品。
此外,名曰“有奖销售”,实则处理积压商品;先提价,后优惠等现象也普通存在。这些商家通常是先造势,广告铺天盖地,广告语美丽动听;再在价格上做文章,利用消费者心理弱点或语言方面模棱两可之处等,有意诱导消费者对产品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吸引消费者到店;然后,拿出早已安排好的该店内的活动细则、店堂广告,且对于活动的最终解释权在该商家。
据了解,正是商家这种“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利往”的作法,使每年春节期间有关商业方面的投诉大增,服务质量“缩水”,产品以假充真,价格“水份”高涨等现象极大地影响了消费者的消费情绪,也使众商家的诚信度大打折扣。
本报记者 刘公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