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中国的大型科研设备浪费惊人,用于物质分离研究的高速离心机,几乎遍布于各类科研院所的每个生物学实验室;价值上亿元的海洋监测船,科研、石油、地质、水产等部门各有一艘;大型遥感卫星数据接收站,仅北京地区就有3台,而同样的设备整个欧洲才有两台。一位日本专家指出,在日本,大型的先进科研设备整个国家也没有几台,科研人员排着队使用,设备的使用率很高。而在我国则正好相反,大型科研装备的利用率最高不过15%;一些由国家出钱购买的科研设备成为单位或部门的“私有财产”,更有甚者,有些设备竟只归某个人使用。
政府出资购买的设备本是国有设备,却在使用中成为单位或个人的私有品,这种现象非科研单位所独有,在各个地方、各个部门、各个系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譬如气象监测的设备,环保部门是不能在需要时拿去用的;而环保设备也不会在城建部门需要时拿来一用。于是只有再添置一台,哪怕是一年只要用一次两次也得自己添置。使用界限划分严格,没有人以为这不合理或是认为国有资产应该共享,惟一想到的就是单位有钱便自己添置,没钱就向上面打报告要钱解决这一“困难”。如此一来,设备重复浪费也就不足为奇了。
为什么本可以成为公共资源的东西会在现实中部门所有化,为什么本应向大众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却不能做到自己的资源共享?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我们没有充分利用市场手段去有效地配置我们的政府资源。政府积极地充当了市场的引路人,却让自己远离了市场,让政府资源远离了市场化。这其中有政府官员的市场意识差的问题,即许多政府人员总以为自己对这些资源的独占天经地义,只要没有将其贪污进自己腰包,一切就都是理所当然的,根本就没有让国有资产效率和效益最大化的市场理念。
导致政府资源远离市场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国有资源的条块分割现状。虽然理论上是国有资源国家所有,可实际上所有人并没有直接实施自己的使用权。政府资源也就按照政府机构的划分分到各条各块,你用你的,我用我的,互不干涉,亦不通往来有无,各自独立。
更严重的是,由于资源的条块分割和缺乏市场化调节,便形成了一些不同的利益共同体,这些利益共同体为了获取更多的国有资源使用权,不但不愿意推动国有资源共享机制的形成,反而会阻碍共享,以使自己达到独占的目的,其结果只能是资源的白白浪费。我们常说要“小政府、大社会”,如何才能做到小政府?依我看,剥离诸多非行政性的国有资产,打破这些资源的条块分割,让其参与到市场资源配置的队伍中去,就是其中的一个好办法。 (据《中国青年报》文/卿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