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末位淘汰是一种倒退

2023年10月16日

□文/张志兴

向以学风自由著称的北京大学,冷不丁推出一个“末位淘汰制”。起初有些不明就里,但是越想越觉得味道不对。假如北大实行末位淘汰的依据是对学生的综合评价,那么它也许还有一些可取之处。但是我看来看去,北大淘汰学生的唯一依据仅仅是学生的文化课考试成绩。于是我不禁心生疑问:这岂不是又回到了分数本位、应试教育的老路上?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五分加绵羊”向为中国好学生的标准形象。于是乎中国学生大都练就了一身应付考试的硬功夫,但同时,个性却遭到扼杀,创新精神却受到遏制。莫非这就是在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数理化竞赛的考场上,我们总能载誉归来,但是在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上,却至今见不到中国人身影的真正原因?

应试教育的弊端已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而且素质教育的号角也已经在中小学较广泛吹响。高考科目的减少、形式的变化,正是为了打破中小学应试教育的坚冰。但正是在这样的时候,堂堂北京大学却反其道而行之,推行以考试成绩决定学生去留的制度,我不知道这究竟意味着什么?

考分高就一定是人才吗?我想今天已经没有人会这样认为。获得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在大学物理考试中就曾考过全班倒数第一。如果它就读于今日的北大,恐怕难逃被不幸淘汰的厄运。

众所周知,大学教育不同于中小学教育。大学教师在学界归属于不同流派,在学术上持有不同观点,是十分正常而又普通的现象。但如果学生不同意老师的观点,那么在末位淘汰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下,他在答卷时还敢写上自己的观点吗?

从事人文基础科学,更需要张扬的个性、开放的思维。以人文基础科学见长的北京大学,如果以末位淘汰制强逼着学生对老师亦步亦趋,这样培养出来的又会是怎样的人才?北大老校长蔡元培先生倡导“兼收并蓄”,我想应当不仅仅包括兼收并蓄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学术流派,还应当包括兼收并蓄各种人才、各种类型的学生。

古人云:“人皆可以为尧舜。”我要说:“人人可以为人才。”实际上正如诗人李白所言“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一个人都有他的社会作用,本无高低贵贱之分。今天我们所以用分数将人划分开来,盖缘于教育资源的极度匮乏,实在是没有办法的办法。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逐步提高,我们必将要让越来越多的人受到越来越高、越来越好的教育。那时候,人们自我实现的空间必将越来越大。

千万不要神化分数,千万莫要轻言淘汰——也许,你淘汰掉的正是一位将会十分卓越的人才。

上篇:生活,像流感一样的小资
下篇:药价虚高为何就是降不下来?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3/2/2003021401-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3-02/14/317203.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