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由春节引出的话题,但又不仅仅是春节的话题。笔者以为,一个“玩”字,看似简单,其实里面埋藏着一个新的产业空间。
春节过后,同事、朋友见面问的第一句,大多是“你去哪儿玩了”?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能是五花八门的,比如说出国啦,到外地去啦,逛了逛庙会等等。但总有些词是比较集中的,比如说滑雪、吃西餐、潜水就是今年的热门词。这种集中度,说明了今年玩的热点,热点就说明了人们选择的消费方向,消费方向显示的是产业潜力。
现在的问题是,这种潜力只是若隐若现,朦朦胧胧,少有人清晰地、系统地、市场化地去分析、挖掘这种潜力,并且形成一个持久的、稳定的、有号召力的消费市场。从外在的现象来看,是“玩”的热点每年在转移,说明这些热点没能吸引和留住顾客;从内在的消费满足度来看,是“玩”家很少有心满意足,流连忘返的,从旅游投诉连年不绝就可得到佐证。“玩”是一种精神的满足,这两种需求都呼唤一种全新的产业形态。
“玩”首先是要方便,出行方便、住宿方便、消费方便等等,如果不方便,还不如猫在家里,按自己的方式来行事。而方便二字,解决得好就会有无限商机。
美国一家旅游支票公司就是解决了方便问题成了全球最大的服务商。它原先是为会员提供信用消费的,后来发现跨国旅游货币兑换对旅游者很不方便,便开始销售旅游支票——在本国购买旅游支票,该公司便可以在旅游地为你提供当地货币,解除你货币兑换的烦恼。
现在,中国“玩”兴刚起,不方便之处有多少?谁能解决,谁就可以获得先机。
其次,“玩”要求舒心、贴心、安心,只有这样,“玩”家才能真正留心。现在,我们要供“玩”的项目,不少是要么因为是热点,人满为患,服务跟不上,让人不敢再次涉足;要么短期行为,坑人宰人,让人心有余悸;要么假冒伪劣,让人防不胜防。凡此种现象,只能有一个结果,那就是热点一过,人去楼空。
因为热点是暂时的,消费者是能判断和思考的。热点只能造成一时富贵,留住消费者的心才能长久繁荣。
最后,“玩”的精神需求大于物质需求。要持久地留住消费者,形成产业规模,就必须研究精神追求的共性,从形式、内容到服务,根据这种精神需求变革创新,才能找到这个产业的根基。 (高鹤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