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镇安县西沟口村采取创办生产福利合作社的形式,把残疾、弱智人组织起来,实行集中管理、统一安排食宿、统一组织生产、统一收入分配,多劳多得,使其有事干、有钱花、有娱乐。群众亲切地称生产福利社为“爱民扶贫社”。
近年来,全国文明村的铁厂镇西沟口村大多数村民走上了致富路,可仍有一些身有残疾、智力低下和个别好吃懒做者,全村尚有21户、54人仍未脱贫,有的人脱贫又返贫。如何解决这些习惯于靠救济过日子的贫困人口?1998年春,该村在县民政部门支持下,办起生产福利合作社,村上筹资77.2万元,为福利社新建起28间生活、生产用房;购买了电视机等娱乐工具;划拨集体山林1300亩作为福利社生产经营基地。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扶贫力度,入社人员同享受医疗、救济、住房等社会保障;减免入社人员的农林特产税,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建勤工;保证入社人员生活不低于全村平均水平,保证子女上学的必需费用和孤寡单身社员老有所养。几年来,福利社吸取社员28人,其中全家入社的贫困户4户12人,弱智单身汉10人,残疾人6名。福利社根据每个社员的基本素质情况,划分为农、林、劳务三个组,每组由村上选派一名党员负责。农、林组实行统一划分、组织、投劳、集体与个人三七分成;劳务组实行统一签定合同、调配、结算,集体与个人按一九分成。
几年来,福利社栽植板栗1000亩,年种植中药材400亩,发展经济实体6个,实现收入23.3万元,年人均产粮670公斤、收入2100元,每个社员都有了积累。27岁的青年农民白少红,过去欠了一屁股债,入社后改变懒汉懦夫的恶习,积极劳动,已用收入还清了4000元外债。农民王国安脚有残疾,过去全家5口人生活主要靠他,由于各种原因欠人外债1万多元。全家入社以后,4人劳动,1个孩子上高中,吃喝不愁,很快还清了外债。西沟口生产福利社不但以社养社,以社帮困,而且还为未入社的贫困户、五保户提供帮助。5年来福利社用公共积累为入社社员家庭解决生活费6000元,长年供养五保户6人,为因病因灾的6户贫困户建房7间,解决医疗费2600元,还为集体事业建设提供粮食1.5万公斤。
(毛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