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报披露工作已经于1月10日拉开了帷幕。在今年上市公司整体业绩有所提升的情况下,2002年年报行情将以何种方式演绎,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应该说,随着上市公司季报制度的推出和公开信息披露要求的进一步强化,上市公司年报中的信息“含金量”与过去相比已经大打折扣。但是,如果我们采取一个新的视角来透视年报行情的演绎方式,则依然可以发现不少有利于指导投资的闪光点。根据沪深交易所最近公布的年报披露预约日期来看,投资者可以明显地发现:年报披露日期呈现明显的“头轻脚重”状态。1月份仅有54家上市公司预约公布年报;2月份则有123家;而3月份则猛增到504家,4月份则达到了548家。从比例上看:春节前仅仅有4.4%的上市公司预约公布年报,平均每天公布4家;而春节后的第一个月(2月份)则平均每天公布7家上市公司年报;3月份则平均每天公布16家年报,4月份平均每天公布18家年报。可见,年报公布的高峰期仍然集中在3月和4月。根据近几年的经验,虽然由于事先公布了年报披露预约日期,“丑媳妇怕见公婆”现象较以往年份有所收敛,但考虑到年报披露日期有一次变更机会,估计今年的“绩差年报拖延”现象将依然显著。
根据历史经验,在年报密集披露日期,大盘很难走出单边上升行情,因此一般而言:我国特有的“元月行情”一般选择在1~2月份持续上涨,而到了3月中下旬,大盘则开始出现盘整格局,并一直延续到4月份,其后根据年报的优劣程度和政策变化而重新选择继续上攻或下跌。从今年的年报公布集中度统计可以发现:从3月15日至3月31日,年报公布速度明显加快,期间共有365家上市公司公布年报,占3月年报公布数量的70%以上。如果再加上4月份548家的年报公布数量,从3月中下旬开始平均每天将披露约20家上市公司年报。鉴于“绩差年报拖延”现象的存在,沪深两市从3月中下旬开始,将难以走出持续上扬的行情。如果再考虑到两会利好预期的提前消化,估计沪深股指将于3月中下旬开始止步不前。如果1~2月股指上涨过速的话,甚至有可能从3月中下旬开始走出一波调整行情。
应该说,随着强制性预亏和预增公告的出现,上市公司的年报行情在一定程度上被提前消化,这使得所谓的业绩预增板块经常出现波澜不惊的市场特征。但是,恰恰有部分诚信度欠佳的上市公司利用更改业绩预告的方法玩弄数字游戏,除部分公司确有原因外,多数公司即因玩弄小伎俩而毁了自身信誉,其投资价值也值得投资者重新审视。
同时,随着新年报准则的实施,尤其是其中新增加的关于董事会对公司经营业绩的讨论和分析条款,这将使得业绩预增板块的行情出现新的演绎。具体而言:上市公司董事会对重大事项和不确定因素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到公司长远的盈利预期,由此所演绎出的基于“董事会看法”的新预期将成为今年年报行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有可能替代日渐趋弱的业绩预增行情,而诞生出炒作“董事会看法”的新行情。因此,对于广大投资者而言,不妨密切关注那些蕴涵重大不确定因素的上市公司,分析其年报中的“董事会看法”,探询上市公司诚信度,由此挖掘出价值被低估的投资新品种。
(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