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26%的中小学生在进入青春期之后学习成绩出现下降,这些孩子上课很容易开小差,往往忘记做作业,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
在这些成绩出现下降的学生中存在两种情况:
对学习不感兴趣。抱这种态度的学生对学习感到无所谓、漠不关心,他们往往缺乏学习的动力。
持这种态度的孩子往往来自过于严格的家庭,或者相反,来自过于放任自流的家庭。
学习走上弯路。这种现象往往在学生经历了一个学习成绩令人满意的阶段之后开始出现。在大多数情况下,开始时并无明显原因,似乎是青春期的到来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有时也和家庭环境有关)。
学习成绩下降可能只是暂时现象——它往往是由于学生换了一所新的学校,得了一场病或者某一段时间内情绪低落所造成的,但是有时存在着更为严重的问题。
成绩下降的最初征兆常常出现在小学,但是在进入中学后,这一问题往往会更为严重。一个孩子可能在小学没有出现问题,然而,到了12岁或13岁之后成绩开始下降。
首先应当受到关注的是生理问题——尽管这一问题并不十分普遍。如果我们找不到孩子生理机能方面的障碍,那么,就应把目光转向家庭环境。对于父母来说,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孩子身上多花一点时间就足够了。父母应当使孩子遵守特定的行为准则,并试图促使孩子对学校的课程产生兴趣。
为此,专家建议:1.创造和谐的家庭气氛。2.与孩子加强沟通。3.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自主精神。4.关心和检查孩子在学校的表现。5.丰富孩子的课余活动。6.相信青春期的孩子会顺利渡过难关。 (据《参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