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移动陕西省公司网络优化中心,流传着一个小小的“神话”,25岁,刚进公司一年多的年轻的员工周哲做了一个程序,便把原来3个多小时才能做完的工作变更为30秒,提高的不仅仅是工作效率,还有准确率。不久,周哲的计算机天赋被进一步诠释,他获得了陕西省职工技术大赛计算机操作(高级组)冠军。
文质彬彬,略带腼腆的周哲毕业于西安交大通信工程专业,爱学习,肯钻研的小伙子在四年内拿了两个学士学位,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为了适应工作需要。管理学学士学位便是他四年寒窗的“副产品”。进入省移动公司,他开始在动力中心任职,工作中小伙子爱吃苦、能较真给大伙留下了深刻印象,许多老师傅都愿意将技术传授给他。2001年10月,周哲凭着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力,通过公司公开岗位竞聘,开始从事在通信领域中更具有挑战性的网络优化工作。一次,领导交给他一项常规工作,对无线网络资源中的控制器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当时有一个普遍流行的笨办法,机械地“数”,工作量相当大,一般要花3个小时,还不能保证100%的准确率。脑瓜活络的周哲很快想出了一个“偷懒”的办法,利用计算机编程,设计了一个小程序,先收集原始数据,再将使用情况和空闲资源分别统计,最后自动生成表格,一目了然,30秒钟即可搞定,公司知道基层有这么个小“能人”,将他和其它计算机高手齐齐召来一番比武,周哲又名列前茅,领导高兴地说,这小伙子有希望,省移动公司工会的同志说,周哲有团队精神,在长安区郭杜集训时,连饭都顾不上吃,工会常派人送过去,慢慢地其它队员也整日贴在机房里。其实,在周哲的日常生活中,学习总是第一位。为了保证学习时间,他近在咫尺的家几周都回不了一次。由于工作性质,加班是常事,他却视加班为乐事,因为多了一次学习和请教别人的机会。周哲说,能取得操作冠军也有别人的一半功劳在里面。
本报记者 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