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天明
去年年底,一家名叫“百姓缘”的大型仓储式平价药品超市在合肥试营业时宣布,5000多个品牌的药品价格比国家核定零售价平均降低45%。试营业当日,蜂拥而至的顾客中竟有不少人拎着大菜篮子来买药!
很快平价药房以“旋风式速度”落户深圳,长沙、济南等10多个大中城市。
据了解,我国药品价格经国家11次下调,降幅已达17.6%;现有的平价药房价格平均降幅大多为45%,依然有10%左右的利润。这说明药价至少可以缩去45%的水分,部分药品甚至达到70%。药价的下浮,使老百姓几十年来第一次意识到药价中“价格泡沫”的存在,不再为买药贵、吃药难发愁。
“平价药店”撕破了长久隐在百姓目光后面的行业“黑幕”。
一位医药代表说,除去中间层层经销商渔利和药品维护费用,一种新药品要想成功进入医院的药房,不得不按医院等级支付相应的“公关费用”,上至三甲医院的3至5万元,下到县级医院的几千元。
例如,某种栓剂的出厂价为1.8元,通过医院的“层层关节”后到达患者手中就成了13.6元;在零售药店,最后至少也要11元;该药国家最高核定零售价为15.8元,但在全国各平价药店的售价大都在3元以下。
医药代表和医生等行业的既得利益者,日积月累地组成了一个既存利益集团,为保护自己的利益并不愿意接受药品降价,这是药品价格虚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有的地方流传着这样的说法:“老百姓最怕上法院,进医院,进了医院才知道;死得起、病不起。”医疗费用不合理,药价多年来虚高不下;旧有的价格体系使百姓有怒却无可奈何,有怨气却无从排遣:想得到治疗不得不去医院,想买药必须按医院的划价付款,药费负担不起却不知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平价药店”的出现,使百姓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明白地就医、清楚地消费。这对我国医药流通业不啻是一声惊雷,医药市场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但是,长期处于“保护伞”下的流通体系,已经形成一股强大的垄断合力:国家的政策尚未给“平价药店”提供公平竞争的保障,民营资本介入医药这一特殊行业随时面临着被扼杀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