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
2003年2月18日下午,陕西唐华六棉有限责任公司光明家属区11号楼的住户和往常一样,该干什么还干着什么。他们怎么也想不到一场灾难正悄悄地降临。
5时20分左右,这座建造于50年代的三层住宅楼,突然起火,由于是木制结构,火势迅速蔓延,3层楼顶顿时被火海淹没。虽经及时抢救,这场无情的大火仍使11号楼顶部全部坍塌,3层10户职工的财物全部化为灰烬,24户职工财产严重受损,124名职工及家属无家可归。
救援
在火灾发生后不到10分钟时间里,公司领导成员相继火速赶到现场,组织在场的干部职工冲进楼内救人,把重病在床的职工从险境中抬出,使11号楼所有住户全部安全撤离。并把附近的平房、21号楼、24号楼的住户紧急疏散。公司消防队和西安市消防支队调集的20多辆消防车也及时赶到,重多消防官兵轮番上阵,楼内、楼外几条水柱交相喷射,晚7时10分左右,大火基本被扑灭。
当晚,唐华集团与六棉联合成立了火灾事故处理领导小组,一方面维护火灾现场秩序,一方面积极组织房源,解决受灾职工的住宿问题,34户受灾职工,除部分主动提出在亲朋好友处过夜外,其他职工分别被安置在六棉招待所和13号住宅楼的空房中。
晚12时左右,公司领导再次来到现场查隐患,公司消防队员则一直忙碌到凌晨2点多,将所有的明火和暗火扑灭后方才撤离。
真情
由于火情来的突然,许多受灾职工逃离火灾现场,只穿了一些单薄的衣裳跑到楼下操场中间。他们在瑟瑟寒风中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几十年来精心营造的家被火魔一口口吞噬。由于天气太冷,退休工人何德才与妻子及孙子不停的发抖,用跺脚来取暖。修机车间工人樊生见状,立刻脱下自己的外套披在何德才身上;退休工人胡玉珍连忙回家拿出自己孙子的衣服及被褥给何德才孙子用;退休干部唐国仁把其一家接到自己家中,给他们做饭吃。
瘫痪病人王宝玉体重较重,着火时家人无法将他安全转移,只能眼看着浓烟逐渐弥漫全屋。在这危急时刻从门外冲进来一位年轻人,问明情况后,迅速用棉被裹住王宝玉,将其背出危险区后,没有留下姓名便走了。当采访时,王宝玉及其家人一再要求通过新闻媒体,向这位青年表示感谢。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19日一大早,公司首先筹集部分慰问金,解决受灾职工当前吃穿问题。公司根据受灾情况分别给受灾后3000元、1500元、1000元不等的救助。受灾工人郭红瑞拿着救助金热泪盈眶地说:“大火把我们的家烧得一干二净,连身上的衣服还是车间主任给的,现在厂里这么快就发了救助金,这让我们还能说什么,一句话,谢谢组织的关怀。我今后一定要为公司这个大家庭努力工作,用实际行动回报公司的恩情。”
公司工会也向全体干部职工发出了献爱心倡议。公司经理王世华率先捐款1000元,一石击起千层浪,截至24日,全公司个人捐款达5万多元。
在众多捐款人中有一个叫丁二梅的女工,她和丈夫都有残疾,两人仅靠她扫家属区每月挣的100多元钱生活。捐款当天她正好扫地经过,得知情况后,便拿出身上所有的钱准备捐助,组织捐款的工作人员见了忙说:“丁二梅,你都困难成那样就别捐了”。而丁二梅硬是将钱塞进了捐款箱。
凝聚
六棉公司工会主席任德纲和宣传部长李莉说:“目前受灾职工情绪比较稳定,对公司的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和配合。虽然这种事是大家不愿看见的,但从另一个侧面来说这也未尝不是件好事。公司已初步决定将11号楼拆除后,盖一幢7层的住宅楼,改善原11号楼职工居住条件。另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件事增强了职工的凝聚力。在灭火和安置受灾职工过程中全公司职工都表现出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水火无情,人有情”的可贵精神,让职工们看到了只有公司这个大家庭好,职工的小家庭才能过好。在公司目前生产经营工作严峻的形势下,职工都表示要上下一心,团结一致,加倍努力工作,以自己的工作挽回损失,把不利因素化为有利因素”。
记者采访结束后,遇见两位正仔细看灭火救灾宣传专栏的女工,只听她们说:“幸亏有公司这个大家庭,要不这些职工怎么办呀!”
■本报记者 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