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开春,在万物复苏的季节,41岁的女工姜微下岗了,在西安沣河实业总公司(原沣毛厂)干了20年,这棵她本认为可以依靠一生的大树,在她已进入了不惑之年,却突然彻底倒了,无奈、迷惘、难过、恐惧,从长安区(原长安县)斗门镇厂区走出来,姜微一路哭着奔回父母家。
屋漏偏逢连阴雨,在下岗还不足1月后,姜微又与丈夫因长期两地分居等原因离婚了,孩子判给她养活,一个下岗女工拉扯着一个孩子,这日子可怎样个过法?!
窗外的树发芽了,长出绿油油的叶子,可姜微的生活却一片灰色,她呆呆地坐在窗着,望着这个春天结束,望着秋风落叶,就是望不见自己的前路。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人要吃饭,要面对现实。经过整整一年时间的调整,姜微走出家门,开始频频应聘,最终她到西安市高新区高科二路一家公司做饭,每月300元钱的工资,姜微除了中午给公司员工做一顿饭,晚上还要接经理上幼儿园的小孩,礼拜天则给经理家收拾屋子,给孩子做饭,这一切姜微都不在乎,既便累病了她还是咬紧牙关上班,可期间两次车祸却使她的椎间盘突出,住院花了5000多元不说,还不敢累着,班也就上不成了。
如今,姜微就呆在家里,照顾已上高三的儿子。母子俩日常花销除了靠她每月230元的下岗费,再就是父母兄弟时不时的接济。孩子很争气,成绩常常名列前茅,所以借读费也免了,同学老师知道他母亲下岗养活他不易,都对他很好,遇到学校收什么钱,班主任更是经常垫。
一桌,一椅,两张床,一套餐具,一台14时的老式电视机,这就是姜微的家,就这还是父母的屋子父母留下的家具,但简单中透出整洁,温馨。姜微说,要是没有儿子、父母兄弟以及许多好心人的关爱,她活不到今天。
眼下,姜微最大的愿望是有关部门能给她办“低保”,可由于离婚判决书上那实际上从没拿到的应由丈夫支付给孩子的100元生活费,所以办不成,经常用父母的钱,这让她心里很不是滋味。丈夫单位效益很差,也是靠家里接济,也指望不上。所以等儿子考上大学,再痛再累自己也要出去找工作。虽然没有文凭,没有技能,但下过乡,下了岗,还有什么苦吃不了的呢!迷茫终归迷茫,姜微对未来的日子还是充满信心的。 本报记者 刘公望